7万人好评的动画剧集,幕后终于揭开
更新时间:2025-04-18 09:11 浏览量:6
3月下旬,GPT-4o引发的吉卜力“渲染”全世界非常热闹。
这再次证明宫崎骏及其缔造的“吉卜力”风格,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有多大。
同时,也侧证了他用动画传达世界之美的有效。
哪怕是最荒诞、乃至丑陋的真实事件和人物,经过“吉卜力化”后,都显得美好了许多。
不过,风格多元多样的日本动画界人才辈出,这往往意味着不同的出发点和成品。
进入21世纪,导演今敏在动画界的影响与日俱增,且并未随着他在2010年的早逝有所消退。
2024年,是其唯一动画剧集《妄想代理人》诞生20周年。
这部剧集就无法以世界之美好切入,相反,今敏导演通过这部叙事诡谲的作品,揭示了一个习惯找借口的世界。
在动画里,找借口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哦!
后浪图书赶在周年纪念的最后一个月——按版权页信息,完成了《妄想的产物》这本重磅之作。
鉴于本书涉及今敏导演对故事、角色、情节设计的理解和解读。
而这方面的信息既需要读者对动画剧集的具体内容有所认知,也可能让观众受到导演思维的影响,本文不会涉及。
当然,今敏的阐述肯定是本书的精华,阅读者可不要错过。
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本《妄想代理人》幕后制作集。
由今敏本人执笔。
正如他在序言里所说,这本书是一系列文字的拼凑。
因为他自认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无非是把制作13集动画的前后点滴,随手记录下来。
同时,这些文字又填充了“假期”,变成了工作的延伸,而且一写,就停不下来。
序言里的笔触看似轻松,如果结合妄想创作的目的之一:
痛扁找借口的人。
这种停不下来,无法休息的状态,也算是对找借口的批评了。
这些文字最初直接公开在网站上,在他去世十年后的2020年,曾经编撰过《我的造梦之路》(雅众于2015年译介)的日本出版社将其正式集结出版。
作为反书腰分子,中文版漂亮的书腰算是出了一个拆不拆难题。
从信息层面,书腰上并没有奇奇怪怪之人的推介,“今敏去世10周年出版纪念,中译本首度问世”这样的宣传语,也谈不上浮夸。
而且,这款书腰的亮黄配色非常亮眼,也与印制在上面的简约分镜搭配适宜,并无互斥。
更重要的是,原封使用的素材起源较早,今敏透露说是为企划书专门绘制的插画。
动画中的情节和角色当时还处于酝酿、创作阶段。
因此,占据了画面最大面积的女子笑脸,其实跟成片动画的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倒是这张图的背景元素,如月亮灯,反而与动画有关。
它们和脑袋流血,保持微笑的形象重新处理后,一起出现在了片头动画里。有一说一,这个“危笑”设计确实为动画的诡异平添神采。
再如棒球少年的鞋子和棒球棒。
原计划更为复杂,少年甚至有辆自行车。
制作统筹丰田智纪从工作量角度建议改成溜旱冰。
出现在封面上的金色运动鞋则是角色未成型时使用的方案。
另一个巨大变化是球棒的形状。
此处是直棒,成片里则是弯曲的。
这是创作者敏锐度的一个体现,作为一个暴力犯罪工具,弯曲不仅在动画中更容易体现运动感和力量感,它自身的损坏,也可以暗示这个角色的部分真相。
这也是为什么今敏最后还是说这张图精准体现了作品的神韵。
除了近乎封面的书腰,中文版编者还专门制作了一张“四页小册子”,以流程图与词汇表的方式,梳理了日本动画制作的关键概念。
这类服务型内容的意义至少有二。
一则在信息传播的高密度时代,常识最容易被跳过、忽视。
实现理解的前提是认知,认知总是从基本概念开始;
二则,书籍总有目标受众,却无法决定读者是谁。
对于熟稔日本动漫产业的影迷,这些可能都是常识。
若读者只是普通二次元观众,他/她 与那个世界的距离,可能会因为这些术语“障”的破除,更进一步。
从喜爱到投身的契机,本没有定数。
所谓围绕影视、动漫的衍生,其服务之目标,就是推动这种接近。
在书籍装帧、周边不断升级的竞争中,类似的“小处理”,同样有其价值。
当然,这玩意也不能太多,四页篇幅,开本略小于正本(便于夹插于书中),亦是周到的设计。
今敏都碎碎念了什么?
引用后记,大体涉及初期的构思、准备阶段的笔记、完工前的过程、动画技术的讲解、相关人员的介绍、工作室的各种逸闻。转化为目录,它变成了13个章节。
浏览目录时,本以为今敏是按照单集逻辑书写,读来就会意识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其跳脱度、整合度,要随意、自由得多。
会有专门谈论片头设计的章节,也有详谈为什么动画停播了三周的幕后。
章节小标题都冠之以“妄想之”云云,至于哪部分最爱/最累,注意一下章节的篇幅差异,就能管窥一二。
比如最后的“未完待续的大结局”(第248-330页,全书也就338页),总有一种今敏也不想结束的感觉。
制作幕后的电影书本栏目推介过很多,中外皆有。
《妄想的产物》奇妙在于,今敏那种小酒聊天的调调,仿佛是休憩中完成的评论音轨。
所以这本书最好的打开方式或许是:打开动画,边看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