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从 “看病有空间” 到 “就医有温度”: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友好型医院建设实践
更新时间:2025-04-17 20:15 浏览量:3
广告
儿童友好型医院建设,不是用成人思维 “简化” 儿童的需求,而是以儿童视角 “重构”医疗场景。作为拥有近70年历史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其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儿童医疗设施从 “功能刚需”到“价值重构” 的转型。面对渝中院区空间饱和的困境,医院以“新建两江院区”与“改造渝中院区”双路径破局,前者是34万平方米的“未来式”布局,后者是历时5年(2022-2027年)的“适儿化”更新改造,共同构建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转型的发展框架。
两江院区全景
渝中院区全景
近日,筑医台融媒体记者采访了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后勤管理处处长高勇和门诊部护士长莫霖。
高 勇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后勤管理处处长
莫 霖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门诊部护士长
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深耕:双院区建设开启新篇
作为拥有近70年历史的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曾面临渝中院区空间不足的发展瓶颈。为突破这一困境,医院走出“新建+改造”的双路径:一方面在两江新区打造34万平方米的新院区,涵盖门诊、住院及科研教学功能,构建“以病人为中心、以职工为核心、以学生为重心”的三中心文化,从规划初期就将儿童就医体验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自2022年启动渝中院区老旧设施改造项目,将持续至2027年的工程,正逐步对病房、门诊等空间进行“适儿化”升级——既要保证医疗工作不停摆,又要让几十年历史的老建筑焕发新活力,其核心内涵始终是“把儿童需求嵌入每一处改造细节”。
高勇坦言,早期建设更多聚焦规模扩大,而如今已进入“从规模到内涵”的关键阶段。“以前可能觉得面积够就行,但现在更关注:孩子在这个空间里是否舒适?家长陪护是否方便?治疗流程是否可以减少家长的焦虑?” 这种理念的转变,正是儿童友好型医院建设的起点。
空间设计里的儿童视角:细节之处见真章
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的建设者眼中,儿童友好不是简单的 “粘贴卡通贴纸”,而是从建筑底层逻辑到功能布局的系统性重构。
以病房设计为例,医院正逐步提升单人间比例至80%以上,减少多人间带来的交叉干扰。“儿童对环境的敏感度比成人高,一名哭闹的孩子可影响整个病房的情绪,而家长陪护需求也需要更私密的空间。”高勇谈到,现行儿童医院的建设标准与成人医院相近,但儿童更需要“专属”的考量——比如陪护设施的配置、隐私保护的细节,甚至床间距的设计,都要为患儿和家庭创造更友好的设计。
针对特殊儿童和重症患儿,无障碍设施是基础,“隐性关怀”显得更为重要。医院在硬件建设中优先考虑隐私保护,从诊室布局到病房隔断,都力求让孩子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在材料与设备选择上,以“降低院内交叉感染”为铁律,引入机器人配送等科技手段,从源头减少风险。此外,通过一站式后勤平台精准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让就医空间不仅安全,更充满“体感舒适”的温度。
值得注意的是,色彩心理学正成为医院改造的新课题。“过去可能更重视流程优化,对色彩如何影响儿童情绪关注不足。现在我们认识到,明快而柔和的色调能缓解就医恐惧,会在后续设计中逐步体现。”高勇介绍说,这种从“功能性”到“情感性”的延伸,正是内涵建设的重要一环。
点击文字查看:【德品医疗股份】为中国医院打造更智慧的护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广告
就诊流程的全链条革新:从“流程效率”到“情感关怀”
如果说硬件建设是儿童友好型医院的“骨架”,那么诊疗服务便是贯穿其中的“神经末梢”。以门诊就诊流程为例,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门诊部护士长莫霖介绍,医院以“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优化为抓手,将“减少患儿痛苦、缓解家长焦虑”的理念融入每个细节。
诊前:智慧医疗破解“排队痛点”
分时段精准预约:通过全预约制与AI导诊系统(如 “小天使云客服”),将每天超1.2万人次的门诊量分散至各个时段,配合VR导航与院内定位系统,解决“停车难、找路难”问题,让就诊秩序从“拥挤混乱”变为“张弛有度”。
前置检查与主动随访:发热门诊推行“线上预检+自动开单”,患儿缴费后可直接采血,看诊时同步获取报告;针对24小时内反复就诊率高的问题,建立发热患儿专属随访团队,通过电话指导将重复就诊率降低25%,让家长“少跑路、少操心”;创新推出“AI预问诊”,可以缩短整体就诊流程,让更多孩子及时看上病!
诊中:细节设计化解就医恐惧
流程提速与人文关怀并重:智能采血系统将贴标时间压缩至3 秒,标本分拣传输全程自动化,等候时间从50分钟缩短至20分钟;针对空腹采血患儿设置优先通道,避免低血糖风险。
场景化体验缓解焦虑:采血区引入“叙事疗法”,护士通过讲故事分散孩子注意力;雾化室以卡通主题装饰,配合动画片播放,让治疗过程成为“轻松时刻”;样本采样中心整合咽拭子、大小便采集等功能,减少患儿及家长在不同区域奔波的困扰。
诊后:持续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结果查询“零等待”:推行首接负责制,医生看诊时主动告知报告查询方式,支持互联网医院、电话、微信等多渠道咨询,尤其为外地患儿省去滞留成本。
延伸服务触达家庭场景:推出儿科“AI家庭医生”与上门护理服务,针对生长激素注射等需长期操作的治疗,提供视频指导与居家随访,让医疗关怀从医院延伸到家庭。
儿童友好的门诊服务,不是简单的流程提速,而是让每位孩子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 这或许正是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服务革新的核心密码。莫霖坚信,当技术有了情感,当流程有了温度,医疗服务才能真正走进患儿和家长的心坎里。
从“标准适配”到“标准共创”:探索儿童友好型医院新范式
在高勇看来,儿童友好型医院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现有标准与实际需求的“落差”。“目前儿童医院建设有基本标准,但涉及‘友好型’的细节——比如家庭陪护空间配比、单人间比例、心理干预设施等,还缺乏明确规范。”他坦言,过去医院按成人标准“适配”儿童需求,如今则需要从儿童特性出发“重构”标准。
为此,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正积极推动两大方向:
一是科技赋能人文关怀,通过智能配送、环境智能调控等技术,让医疗空间更“懂”孩子及家长的需求。
二是联合设计单位、同行医院共同探索儿童医疗空间设计规范,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如单人间占比、陪护设施配置等)转化为可推广的行业标准。“比如多人间的儿童相互影响更大,可能需要比成人病房更宽松的空间尺度,都需要在标准制定中体现。”
谈及未来,高勇表示,儿童友好型医院建设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无论是两江院区的前瞻性规划,还是渝中院区 “螺蛳壳里做道场” 的精细改造,核心始终是“以患儿为圆心”——从建筑色彩到病房配置,从感染控制到隐私保护,每一处改进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医疗空间不仅能“治病”,更能“治愈”?
结语
儿童友好型医院的终极意义,或许在于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待下一代的文明程度。从两江院区的“未来医院”雏形,到渝中院区的“适儿化”改造,再到诊疗服务的“全流程共情”,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的探索远不止于硬件升级或服务优化,而是在构建一种全新的儿童医疗生态。
当我们不再将儿童视为“缩小版的成人”,而是以完整的生命个体去理解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当“友好”从建筑图纸上的规范条文,化作护士手中的安抚玩具、诊室里的亲子互动区、政策文件中的专项支持及可推广的行业标准,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当下的就医体验,更是为整个社会培育“以生命为本”的价值共识。
文/筑医台融媒体 丁金蕊
广告
筑医台4月精彩活动速览
01 4.18-4.20 四川·成都
第八届医院后勤发展大会暨医院后勤装备、技术与服务展览会
02 4.18-4.20 辽宁·大连
美好医院环境品质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论坛
03 4.18 西藏·拉萨
第二届西藏自治区现代化医院建设高质量发展会议
……
加入医建同行社群
请备注姓名+行业
筑医台融媒体 ·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