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摔断腿无人照顾 隔壁留守儿童天天送饭 结果是她当年救过的弃婴
更新时间:2025-04-02 13:52 浏览量:5
村里人都叫她王婆婆,其实她姓李。这事儿得从她嫁到王家说起,那都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我小时候,村里人提起王婆婆总是压低了声音。大人们说话时,会把我们小孩子赶远点,只剩下几句零星的话飘过来:“那个野种”、“死了男人”、“命苦”。
王婆婆住在村子最东头,一所坐北朝南的青砖房。院墙不高,隐约能看见她晾晒的衣服,大多是深色的,褪了色的蓝和黑。屋前有一棵老槐树,每到夏天,槐花香得整条村道都是甜的,可王婆婆从不摘槐花。
“花开一季,让它自个儿美去。”她总这么说。
村里的孩子都怕她,因为王婆婆脸上有一大块紫红色的胎记,像是被火烧过。大人吓唬不听话的孩子时常说:“再不乖就让王婆婆抓走你!”我曾经也信,直到有一次我在河边摔倒,血染红了半条裤腿,她用粗糙的手把我扶起来,给我包扎。她的眼睛,是我见过最温柔的。
那年我十二岁,正是记事的年纪。王婆婆已过七十,背还是直的,每天早晨准时出现在村口的小卖部,买一袋咸菜,有时候加半斤花生米。她总是自己拿着塑料小凳子,坐在门口晒太阳,眼睛望向村外的公路。村里人说她在等她的儿子,一个从没人见过的儿子。
听村里老一辈的人说,王婆婆年轻时候漂亮得很,可不知道被谁糟蹋了,怀了孕。王家是看中了她能干,才娶进门给寡居的王老头做媳妇。但王老头早些年就走了,留下她一人守着那所老房子。
王婆婆没有儿子,这在我们村里是个大事。“绝户”这个词,我是跟着大人们学会的。
去年冬天特别冷,河面都结了厚厚的冰。那天早上,大家发现王婆婆没去小卖部,隔壁张寡妇去看,发现她摔在了厨房,右腿骨折了。
村里人都议论纷纷:“这下可怎么办?没儿没女的,谁照顾她?” “住院哪有钱?她那点养老钱够干啥的。” “这下算是活到头了。”
最后还是村支书联系了镇上的救护车,把王婆婆送去了医院。手术费是村里凑的,三天后,她被送回家,打着石膏,不能下地。
村里人三五成群地去看望,带些鸡蛋、面条,然后很快就散了。毕竟家家有事,谁也没空天天来照顾。眼看着王婆婆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有人提议把她送去敬老院。
就在这时,村东头的留守男孩小强出现了。
小强是个十三岁的男孩,父母都在广东打工,跟着爷爷奶奶住。爷爷去年走了,只剩奶奶一个人带着他。小强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中等,没人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
但从王婆婆摔断腿的第四天开始,小强每天放学后,会提着一个饭盒去王婆婆家。有时候是他奶奶做的饭菜,有时候是他自己照着手机上的视频做的。
村里人起初还挺感动,夸小强懂事,他奶奶教得好。可日子一长,就有人说闲话了: “小强奶奶家也不富裕,干嘛这么献殷勤?” “王婆婆那老房子,指不定留给谁呢。” “小孩子心肠好,被人利用了。”
小强不理会这些。每天放学后,他背着书包,一手拎着饭盒,一手拿着扫把,直奔王婆婆家。他帮王婆婆打扫卫生,喂她吃饭,甚至学会了帮她换药。
我有一次在王婆婆院子外面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婆婆,今天感觉怎么样?” “好多了,小强,你奶奶找你没?” “没事,我做完作业才来的。”
隔了一会,又听小强说:“婆婆,我拿到数学考试第一名了。” 王婆婆的声音很轻:“真好,你妈知道了肯定高兴。” “我发微信给她了,她让我明天吃红烧肉庆祝,我给你带一份。” “不用,不用…” “我都答应我妈了,她说一定要谢谢您。”
我觉得奇怪,小强妈妈又不在村里,怎么会知道王婆婆的事?而且为什么要谢她?
疑问在春节前揭晓了。那天,村里来了一对夫妻,开着小轿车,停在了王婆婆家门口。女人三十多岁,戴着眼镜,染着栗色的头发;男人高高瘦瘦,提着很多东西。
他们是小强的父母,提前回来过年了。
全村人都炸开了锅,因为他们不是直接回自己家,而是先去看望王婆婆,在那里待了一整天。
傍晚,几个爱打听的婶子凑到一起,我也偷偷跟着。只见小强妈妈从王婆婆家出来,眼睛红红的。有婶子忍不住了,上前搭讪:“这孩子,回来怎么不先回自己家啊?”
小强妈妈看了看众人,笑了:“因为我要先看望我的救命恩人。”
那晚上,村里人都聚在村委会的大院子里。小强爸妈带了很多年货分给村里人,还专门感谢了村支书和帮助过王婆婆的人。
在众人的追问下,小强妈妈终于讲出了实情。
原来,小强妈妈就是王婆婆的亲生女儿。三十四年前,王婆婆生下她后,因为是女孩,又是”野种”,村里人对她指指点点。王老头虽然接纳了王婆婆,但对这个孩子却不闻不问。
孩子三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夺去了她的生命。为了给孩子治病,王婆婆变卖了家里能卖的一切,最后还是差一大笔钱。走投无路之际,县城一对无子女的教师夫妇听说了这事,愿意收养这个女孩并负担医药费。
王婆婆含泪答应了。
“我妈妈,我是说我养母,从小就告诉我真相,说我还有一个生母在农村,很爱我。”小强妈妈哽咽着说,“我养父母待我很好,给我最好的教育。我上大学那年,养母带我来过这个村子,远远看了王婆婆一眼,但没敢相认。”
后来她结婚生子,一直在广东工作。五年前,养父母相继去世,临终前嘱咐她找回生母。她托人打听到了王婆婆的消息,但一直没勇气直接相认。
“我怕她不原谅我,这么多年都没回来看她。”她说,“去年,我们决定先把小强送回老家,让他和王婆婆接触,看看情况再说。”
小强早就知道王婆婆是他外婆。他奶奶,也就是小强爸爸的母亲,也知情,所以才支持小强每天去照顾王婆婆。
“我们本打算今年过年回来相认,没想到婆婆摔断了腿。”小强妈妈说,“还好有小强在……”
村里人都沉默了。许多人想起了自己对王婆婆的冷漠,对小强的闲言碎语,脸上挂不住。
第二天,小强一家三口和小强奶奶一起搬到了王婆婆家住。他们请了最好的医生上门为王婆婆治疗,还添置了新家具,把屋子收拾得焕然一新。
王婆婆起初不适应,老是坐在原来的小板凳上发呆。小强妈妈也不强求,每天陪她说话,给她讲自己这些年的经历,讲小强从小到大的故事。
慢慢地,王婆婆的眼睛有了光彩。她开始给小强讲古时候的故事,教他认识院子里的草药,告诉他哪种野果子能吃,哪种不能碰。
有一天,我看见王婆婆坐在槐树下,小强和他妈妈在一旁忙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摘槐花。
“婆婆说,今年要做槐花饼。”小强笑着对我说。
王婆婆看着满篮子的槐花,眼里泛着泪光:“花开一季,也该让人尝尝它的甜。”
春节过后,小强一家本打算带王婆婆去广东住,但王婆婆不肯离开老屋。最后他们决定,小强和奶奶留下来陪王婆婆,小强爸妈每个月回来住几天。
王婆婆的腿慢慢好了。如今,每天清晨,村口的小卖部前,总能看到王婆婆和小强奶奶一起买菜的身影。两个老人背影相似,都有些驼,但走得很稳。
村里人不再议论王婆婆了。倒是那些曾经嚼舌根的人,见了王婆婆总是躲着走。
王婆婆脸上的胎记依然在,皱纹也更深了。但村里的孩子们不再怕她,因为每到夏天,王婆婆家的槐花糕是全村最香的,谁家孩子表现好,都能得到一小块。
小强学习更用功了,据说是为了考上广东的高中,离爸妈近一点。王婆婆每晚都坐在他房间外的走廊上,一边纳鞋底一边等他写完作业。
有时候,我会想起那些大人们曾经说的话:“那个野种”、“死了男人”、“命苦”。如今看来,这些词和王婆婆一点也不相配。
在我们这个小村庄的东头,有一所青砖房,房前有一棵老槐树,树下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她的名字叫李氏,也叫王婆婆。她等了一辈子的人,终于回来了。
院墙上贴着去年的春联,有些泛黄了,但字迹清晰: “家和万事兴,人寿百年欢。”
横批是:团圆如意。
那是村里最好的书法家写的,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