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根源是热毒!没有你想的复杂
更新时间:2025-04-09 11:11 浏览量:6
作为一名深耕儿科领域四十年的中医师,我诊治过形形色色的抽动症患儿,抽动症虽非重症,却困扰着无数家庭。
从中医视角看,此症与“热毒内蕴”密切相关,把握本质后辨证施治,疗效往往令人欣喜。以下结合临床经验,与家长分享一二。
《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抽动症的眨眼、耸肩、清嗓等症状,本质是肝风内动。而肝风之源,常因“热毒”壅滞。
热毒从何而来?
1.积食生热:未消化的食物在胃肠中滞留,形成湿热或燥热。
2.热扰肝风:
内热上冲,引动肝火,导致肝风内动。肝主筋,肝风扰动筋脉,孩子便会出现眨眼、耸肩、清嗓子等抽动症状。
3.痰火互结:
长期积食还会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痰与热结合,进一步加重抽动表现。
说一个案例:
一个8岁男孩,频繁眨眼、扭脖子3月余,近期加重,伴喉中“吭吭”声。
问诊得知,患儿平素嗜食炸鸡薯条,夜间盗汗,大便干结如羊粪,舌尖红、苔黄厚腻,脉弦数。
辨证分析:此属典型“胃肠积热,肝火挟痰”证。
长期肥甘饮食酿生湿热,热毒上攻头面;肝火灼津成痰,痰热互结喉间。
调理分三步走:
1.消积清热,釜底抽薪
2.平肝熄风,缓解症状
3.化痰健脾,铲除病灶
开方: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鸡内金、生石膏、知母、黄连、钩藤、蝉蜕、生地黄、麦冬、白芍、炙甘草。
3周后喉中异响消失,眨眼频率减半,扭脖子减轻;2月后症状基本控制,调整方剂转为健脾柔肝巩固。
小儿抽动症并非“不治之症”,贵在早干预。把握“热毒”核心病机,通过清、通、调三法,使邪有出路,辅以家庭养护,多数患儿可获显著改善。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治病必求于本”,找到根源,方能标本兼治。
行医四十载,深感中医辨证之精妙,愿与天下父母共护孩童安康。
方解:
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导滞,去脾胃积滞之热;
生石膏、知母、黄连——清热泻火,直折火势;
钩藤、蝉蜕——平肝息风,缓解抽动;
生地黄、麦冬——滋阴生津,护津液,防止热伤阴;
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调和诸药,酸甘化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