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童心,让成长不再迷航
更新时间:2025-04-09 11:04 浏览量:9
妈妈,你总说我的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却看不懂为什么它们总躲着你的目光。其实,我悄悄记住了你围裙上的向日葵花纹,比天上的云更清晰,却不知道该怎么告诉你。
妈妈,别难过。我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和这个世界交换秘密。
……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宣传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推动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在这一天,威海市立第三医院专家想对家长说:不必执着于让孩子成为“大多数”,科学的理解与温暖的陪伴,终将点亮他们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
这一次,让我们从“读懂”开始——
孤独症的主要表现
社交互动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特征 孤独症儿童往往对他人的存在缺乏关注,很少主动与人交流,回避眼神接触。比如,当有人呼喊时,他们可能像没听见一样,不予理会。在集体活动中,也难以融入,更倾向于独自玩耍。
语言障碍较为常见 许多孩子说话较晚,甚至到了两三岁还不会开口;即便开口说话,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也可能落后于同龄人。
孤独症儿童的兴趣常常十分狭窄 可能长时间痴迷于某一个物品,如反复摆弄一个小玩具、专注于旋转的风扇叶片;或者执着于某种特定的活动,像每天走固定的路线、按固定顺序摆放物品等。重复刻板的动作也屡见不鲜,比如拍手、摇晃身体、原地转圈,这些行为会频繁出现,且难以被打断。
值得注意的是,孤独症儿童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其他问题,部分孩子会伴有智力障碍,影响学习和认知发展;还有些孩子会出现多动症状,难以安静下来,注意力不集中,这给诊断和干预增加了不少难度。
孤独症的预警信号
与其他发育障碍儿童不同,孤独症儿童不仅有发育延迟的情况,更突出的是发展偏离。这些偏离体现在多个方面,也是早期识别的重要依据。
眼神交流异常 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眼神交流都是重要的社交信号。但孤独症儿童常常避免与人对视,不管是几个月大的婴儿,还是一两岁的幼儿,在与人交流时,孤独症孩子很少主动注视对方的眼睛,仿佛周围的人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情感分享缺失 正常孩子在与人互动时,会积极分享自己的快乐、悲伤等情绪。然而,孤独症儿童很少有这样的情感分享行为,对他人的情绪也缺乏关注和回应。
对唤名反应迟钝 一般来说,八九个月大的孩子,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会有明显的定向反应,转过头或者露出笑容。但孤独症儿童可能对自己的名字毫无反应,就像没听见一样。
表情变化少 九个月的孩子已经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表达喜怒哀乐,但孤独症儿童可能表情变化较少,总是显得“酷酷”的,缺乏丰富的情感表达,这反映出孤独症儿童情感互动方面的问题。
互动游戏无反应 十二个月大的孩子通常喜欢玩躲猫猫等互动游戏,并且能在游戏中与大人积极互动,享受游戏的快乐。但孤独症儿童对这类互动游戏可能毫无兴趣,不配合游戏的进行。
手势运用和分享行为缺失 十五个月大的孩子会用手指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与大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到了十八个月大,还会通过展示物品来吸引他人注意。如果孩子在这些阶段没有出现相应的行为,比如看到喜欢的玩具,不会指给大人看,也不懂得向别人展示,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对他人情绪漠不关心 两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看到别人受伤或者不高兴时,会表现出关心。但孤独症儿童可能对他人的情绪视而不见,缺乏共情能力,这也是社交障碍的重要体现。
对同伴缺乏关注 三岁的孩子通常会对周围的小伙伴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观察别人玩耍,甚至想要参与其中。而孤独症儿童可能对其他孩子毫不关注,不愿意与同伴一起玩耍,总是独自活动。
这些预警信号并不是说只要出现一个,孩子就一定患有孤独症,但如果多个信号同时出现,或者孩子在某个年龄段持续不出现相应的正常行为,家长就应高度警惕,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
抓住干预的黄金时机
孩子大脑的发育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前1000天,也就是三岁之内,这段时间大脑发育最为迅速。如果在这个阶段发现孩子有孤独症倾向,尽早干预,对孩子大脑功能的改善和能力发展极为关键。3至6岁同样是重要的干预阶段。经过专业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许多能力,如语言表达、社交互动、生活自理等,都能得到显著提升。所以,3岁以内和6岁以内堪称孤独症干预的黄金窗口期。一旦发现孩子的发展与普通孩子存在差异,出现发育偏离的迹象,即便还不能确诊孤独症,也应立刻开展干预,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未来。
对于许多孤独症家庭来说,采用多种方法干预是一种常见的选择。常见的干预措施包括:应用行为分析,语言言语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社交技能训练,家庭干预等。
科学告诉我们,自闭症是神经多样性的馈赠,不是命运的缺口。或许我的光芒不够耀眼,但它始终坚定地闪烁在属于我的轨道上。而你们每一次蹲下身子的倾听,每一声耐心的“我懂”,都是点亮我宇宙的温柔星光。 刘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