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儿童医院专家提醒:别让焦虑成为孩子成长的“隐形绊脚石”!
更新时间:2025-04-07 21:42 浏览量:4
阳光讯(记者 郑亚雷)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健康起点,希望未来”。西安市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中级心理治疗师田琳表示,当大家将目光聚焦于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根据2021年我国对6-16岁在校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的调查,焦虑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4.7%。近几年儿童青少年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门诊更是一号难求。
焦虑也会“躯体化”
田琳称,儿童焦虑很少以直白的方式展现,更多时候,它隐藏在日常细节中,化作各种伪装。身体上,孩子可能反复腹痛、头痛,或是不明原因地颤抖、尿床,但在医学检查中却找不到生理依据,这些其实是焦虑发出的警报。
行为上,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拒绝上学、总要家长陪睡,对集体活动失去兴趣,这不是所谓的“叛逆”,而是他们心理系统启动的保护机制。思维层面,孩子会陷入灾难化想象,比如担心考试不及格、灾难降临等,安全感被一点点吞噬。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焦虑来源也有所不同,7岁前多与分离相关,青春期则更多受社交和学业压力的影响。
家长需要掌握“正确方式”
田琳表示,面对孩子的焦虑,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但很多家长容易走入误区,要么强行说教,要么过度保护。其实,我们需要更智慧的陪伴方式。比如:
建立“安全岛”对话:每天抽出15分钟专属亲子时间,远离电子设备,用温和、开放的问题开启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制作“情绪急救箱”:准备一个装满“魔法道具”的盒子,里面有压力球提供触觉安抚,听诊器让孩子把焦虑“听”出来,彩虹石记录每次克服焦虑的胜利时刻,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具象化地应对焦虑,降低焦虑发作频率。
家长们还需警惕一些“善意”的误区
“等孩子长大自然就好了”这种想法并不可取!田琳强调,有关追踪研究表明,很多未经干预的儿童焦虑会一直延续至成年。而且,执着于“完全消除焦虑”也是不对的,焦虑无法被完全消除,应培养孩子驾驭焦虑的能力,就像教孩子游泳,不是消除水,而是让他们学会在水中自在前行。
寻求专业支持
田琳提醒,当孩子出现躯体症状(如呕吐、晕厥等)持续1个月以上,社会功能明显受到影响(例如拒绝上学/社交等),或伴随自伤行为或攻击行为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精神心理机构就诊。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儿童期是大脑可塑性黄金期,此时接受科学系统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对降低儿童焦虑发生率有着显著效果。
此外,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缓解。适当运动,选择喜欢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打篮球等,能让大脑放松;进行放松训练,找安静地方,以放松姿势坐立,排除杂念,下达松弛命令;深呼吸法,闭上眼睛,用鼻子慢慢吸气和嘴巴呼气,反复做3 - 5次;找朋友、同学谈心倾诉,或参加文体活动,适当宣泄焦虑情绪;保证充足睡眠,有效消除疲劳,缓解焦虑;合理饮食,多吃核桃、鱼等食物,营养大脑。
田琳呼吁,在这个世界卫生日,让我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儿童焦虑就像一场心灵的“倒春寒”,但只要我们用心陪伴、科学引导,就能帮助孩子穿越阴霾。当孩子说出“我好害怕”,请蹲下来握住他们的手,给予温暖与支持。就像和孩子一起种下的向日葵,终会冲破泥土,迎接阳光。相信生命自有破土而出的力量,在我们的帮助下,孩子们一定能战胜焦虑,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