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教育智慧,共探哲学启蒙 ——拱墅区儿童哲学实践联盟第十次研修活动
更新时间:2025-04-07 15:43 浏览量:3
近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幼儿园教师开展儿童哲学活动的启示》——拱墅区儿童哲学实践联盟第十次研修活动在杭州市东新实验幼托园新悦园区内举行,共探儿童哲学教育的深层价值与实践路径。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志毅教授;拱墅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俞春晓;拱墅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研究员周飞以及全区儿童哲学实践联盟园的园长、骨干教师等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幼儿教师的主体意识与专业能力是教育实践的根本动力,在讲座中,赵教授从坚定职业信念、拓展职业空间、提升职业能力三个层面对教师的实践能动性进行了分享,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课程的传递者,更是儿童与世界建立意义的中介者,幼儿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职业空间和领域,从“班级执行者”转向“教育生态的建构者”。
【案例解析】马克思哲学主义·实现教育落地
活动现场,赵教授还通过一系列浅显易懂的案例剖析,带领着现场的老师们进一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幼儿园教师开展儿童哲学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案例一:生命价值的哲学课堂
通过“是否救助丹顶鹤”的案例,讨论从动植物到人类生命的本质,涉及生命的意义、牺牲与自我保护的辩证关系。案例引发了对于是否救助、如何从哲学角度理解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深入讨论,强调了教育中不应灌输单一标准答案,而是应引导儿童独立思考、自我选择和理解生命的平等与尊重。进一步扩展到如何在儿童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实践的能动性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安全教育和处理危险情况时的创新方法。最终,突出了在教育中融入哲学思想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以及这些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儿童全面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
案例二:儿童哲学实践与创新思维培养
在一次儿童哲学实践的课堂上,通过表演和编故事的方式,孩子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新思维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讨论从乌鸦找水的故事出发,巧妙地引出了对环境污染、社会关系以及现代生活问题的思考。这种方法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矛盾,并通过集体智慧寻求解决方案,体现了将生活融入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在讨论和互动中,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展示了他们作为天生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批评家的潜力。
【教育共识】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活动最后,拱墅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俞春晓老师立足学前教育现场,围绕儿童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及相关理念,针对本次分享与学习,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1.关注主客体的互动关系:通过本场学习,让我们思考了我们与身边的事物、我们与孩子间的联系,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通过儿童为主体的视角去看待和处理问题;
2.关注实践的能动性:赵教授分享的案例中,让我们了解到在哲学的世界里很多时候选择并非是唯一的,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故而当我们和孩子们在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需要更多的去引导他们如何能动性的去思考,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哲学的思想支持孩子的行为。
3.关注实践中的创新:创新思维是哲学中特别强调的内容,马克思的哲学创新精神是我们的立足之本,因而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追求创新,用创新来推动社会与学前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思想的火炬传递,儿童哲学则为这火炬注入永恒跃动的火种。正如俞春晓老师所言:"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望远镜'洞察教育本质,用儿童哲学的'显微镜'关注个体成长,就能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践之间找到教育的真谛。"拱墅区儿童哲学实践联盟将继续以哲学为舟,载着教育理想驶向新质发展的未来。
通讯员:黄赛华
来源:杭州市东新实验幼托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