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和孩子较劲,他的脑子还没长好呢!
更新时间:2025-04-03 12:09 浏览量:2
当妈的,谁没经历过和娃斗智斗勇的日子?
你气得青筋暴起,娃却一脸“我偏不”的表情。
但我告诉你,这时候,千万别较劲。
不是孩子和你作对,而是他的脑子真的没长好。
朋友让她8岁的儿子先做好作业再玩,而孩子却想先玩再写作业。
妈妈有点生气,骂孩子:“你咋老跟我唱反调?叫你快点,上学要迟到了,你说慢点我就喜欢上学迟到;
叫你不要大喊大叫,你却说大喊大叫又怎么了。我都快被你气死了!”
儿子也抬高了声音:“你不也在大喊大叫吗?唠叨妈妈气死了才好呢!”
妈妈更生气了:“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
就这样,母子二人争吵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生气,距离也随之越来越远。
朋友哭诉:
“从来没想过我和儿子的关系会差到这种地步,心里五味杂陈。
难道未来的日子,我注定和儿子水火不容,再也“管”不住他了吗?他的学习又该怎么办?
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觉得我这个当妈的失败至极……”
这种教育方式,我称之为“硬碰硬”,就是跟孩子较劲。
每次孩子犯错,咱们总是希望孩子能立刻改正、立刻明白道理、立刻表现出“懂事”,如果孩子不按照我们的期待去做,焦虑感就会不自觉的出现,非要去跟孩子争个输赢。
但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不是不愿意听,而是他的脑子真的还没长好!
这里必须给大家科普一下孩子大脑成长的奥秘:
他们并非有意忤逆,而是 “力不从心”。
孩子的大脑发育是从后往前的,这就像盖房子一样,得先打好地基才能建高楼。
后脑勺掌管视觉、肢体运动等基础机能,这是"基础设施,所以发育的比较早;
而前额叶,堪称管控逻辑思维、理性判断和自我约束的 “指挥官”,却发育迟缓,要等到25岁才能完全成熟。
这意味着,当你苦口婆心跟孩子讲道理,期望他知错就改,那真的是在难为他!
因为他的大脑根本腾不出精力去权衡对错、约束言行。
孩子在情绪崩溃时,大脑的理性区域基本“下线”了,根本不可能听你讲道理。
其实,和情绪失控的孩子讲道理,就是对牛弹琴!
当你一心只想要“打败”孩子时,孩子只能竖起全身的刺“保护自己”。
当你一心只想着控制孩子时,孩子只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反抗和逃离。
面对那个“死倔”的孩子,硬碰硬是下策,针尖对麦芒的相处方式,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
不妨试试跟孩子相处中,先让自己“软”一点:
说话“软一点”,避免刺激性的评价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父母需要改变的一个常见用语习惯是,把具有刺激性的“评价性语言”,转换成非暴力的“客观性描述”,这样可以杜绝贴标签的现象,避免引发孩子反感。
比如,当孩子没有收拾书包,导致第二天手忙脚乱。
你可以说:“我们下次可以在睡觉前收拾,这样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不要急着骂道:“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活该!”
前面是陈述,后面这句话是攻击。
做事“ 软一点 ”,避免太强势
强势的父母,有时像一架盘旋在孩子头顶的直升机,严密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以便随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有时又像一位资深保姆,把孩子的生活安排打理地井井有条,不用孩子费一点心思;
更多的时候,像高高在上的君主,说一不二、用不可撼动的权威发号施令,让孩子俯首称臣······
他们认为自己对孩子要求高,必定可以养出一个优秀强大的孩子,其实父母越强势,反而越容易把孩子变差。
不仅是成绩,包括性格、心理、人格成熟程度、获取快乐幸福的能力等,对孩子人生影响更深远的方面。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倒U型假说,当一个人赋予另外一个人高度期望的时候,是一种压力,压力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阻力。
过高的要求和期望,会造成孩子过大的压力。一旦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孩子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不配得感。
教育的前提,永远是爱、接纳和理解。
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陪伴和支持,懂得共情,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会增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孩子的内心能量会更充足。
比起刻意的训练甚至是逼迫,这种能量,才是孩子努力进取、成为更好的人,最有效的源动力,也是孩子面对挫折时最稳固的心灵支撑。
适当示弱,给孩子一点空间
适时的向孩子“示弱”,不仅能借此激发孩子内心的积极力量,还能拉进亲子间的亲密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向孩子示弱,能焕发孩子内心那份最纯朴的感情——爱与感恩。
相反,如果我们处处表现得无所不能,孩子成长的动力就会被压抑和弱化。
这种“撒娇”“示弱”可以发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妈妈拎不动这么多东西,你帮我拎一些好不好?
妈妈今天忙了一天好累,帮妈妈拿双拖鞋换一下好不好?
妈妈生病了不舒服,帮妈妈倒杯水喝好不好?谢谢宝贝了。
“大宝,你想妈妈多陪你玩是吗?太好了,你可以来帮一下妈妈的忙,我们一起照顾妹妹好不好?”
越会示弱的妈妈,反而越活得轻松。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与其逞强、指责、声嘶力竭,不妨撒撒娇示示弱,既放松了自己,也亲密了亲子关系。
适当示弱,并非向孩子完全妥协,而是稍微弱化我们的“权威”,退后一小步,邀请孩子共同解决问题,让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变得从容平和。
它更像是一种为了达到双赢,而做的选择。
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他很多行为并不是故意气你,而是本能驱动的结果。
但如果你选择和他较劲,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孩子受伤的是内心,你受伤的是理智和嗓子。
家不是争输赢的战场。
与其两败俱伤,不如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理解,接纳和柔软。
当孩子下次又犯错时,先深呼吸一下,告诉自己:
“算了,别和孩子较劲,他的脑子还没长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