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脾虚容易积食,启脾丸,专门给小孩化食的一盒中成药

更新时间:2025-04-03 11:31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孩子胃口不好,不吃饭,吃了也不消化”,这是我在门诊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之一。看着家长皱着眉头,一边担心孩子营养不良,一边又怕一不小心补过了头,反而加重了积食。

说实话,这种“吃进去不见长”的问题,让家长焦虑得睡不好觉,有时候连医生都得绕几个弯子才能摸到背后的根源。

你有没有发现,好多孩子一到换季、特别是春秋交替的时候,就特别容易积食?吃点东西就肚子胀,打嗝有酸味,大便不规律,还动不动就感冒、发烧。

这事儿乍一看像是“吃错东西”了,但其实更深层的原因,往往藏在“脾虚”两个字里。

说到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脾虚?小孩子阳气正旺,怎么会脾虚?这正是问题所在,“孩子脾常不足”,这是中医里老早就总结出来的。小儿脾胃功能发育不完善,消化能力弱得像刚学走路的娃娃,稍微吃多一点、动少一点、天气一变,就容易“积”在肚子里。

这种积,不是简单的“没拉出来”,而是脾运化功能跟不上来,食物在肠胃里变成了“垃圾库存”。

那怎么解决呢?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点消食片”“喝点山楂水”。这些办法不能说没用,但就像拿着拖把去应对下水道堵塞,表面看是清洁,其实根源没动。

如果脾虚不纠正,孩子吃多少补品都白搭,反而容易越补越虚,陷入“积食—厌食—脾虚—再积食”的死循环。

这时候,我们就要说到一个老朋友了——启脾丸。可能很多人听过这个药名,但不了解它到底“启”的是哪门子的脾。

简单点说,启脾丸就像是给孩子的脾胃“打个补丁”,让它重新启动,恢复它该有的运转节奏。

我们先来聊聊启脾丸的“底子”。它是中成药,核心成分是党参、白术、山药、麦芽、山楂、陈皮等等,都是非常经典的健脾消食药材。

它的配方思路是“扶正兼祛邪”,一边扶持脾胃本身的能量,一边把“卡”在里面的食物垃圾化掉,既是修机器,也是清垃圾。

党参和白术是健脾的主角,像是给脾胃加油,让它重新有力气去运作。

山药则是润而不腻、补而不滞的好帮手,它能补脾养胃,还不怕“补过头”。再看山楂麦芽,这俩是公认的消食高手,尤其适合对付吃多了肉类、奶制品这类“不好消”的食物。

陈皮调气,帮着疏通肠胃里的“气路”,让积食不再堵车。

很多家长误以为“消食药”就是“拉肚子药”,其实这是个大误区。启脾丸不是泻药,它的作用不是逼着孩子排泄,而是从源头上让脾胃开始正常工作。

你可以理解成,它像是把停工的厨房重新开火,锅碗瓢盆齐上阵,把积压的原料重新做成能被身体吸收的营养。

那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吃启脾丸?这就要看情况了。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脾虚型积食才是它的适应症。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脾虚呢?有几个细节特别典型:

面色偏黄、爱出汗、舌苔厚腻、食欲差、易腹胀、便便不成形,再加上平时一吃多点就容易肚子不舒服,那多半就是脾虚了。

但如果孩子是积食引起发热、嗓子红、情绪暴躁、舌苔黄厚甚至口臭,那可能是“积热”型积食,就不太适合用启脾丸,反而可能“火上浇油”。

这时候用点清热导滞的药物才合适,比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这类。

别小看一盒小小的中成药,药不对症就是白吃,甚至有反效果。

再说回启脾丸,它的优势在于温和、见效慢中透稳,更在于它能从根源上改善孩子的体质,让脾胃强壮起来,不容易反复积食。

回头来看,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积食的方式其实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今天拉肚子了,赶紧吃止泻药;明天不吃饭了,又想办法塞点开胃口的东西;后天发烧了,又赶紧退烧。

这个节奏像是在给身体“灭火”,但从没想过为什么火会一直烧。

如果把孩子的身体比作一个工厂,脾胃就是加工车间。原材料进不去、进去了加工不了、加工了又运不出去,问题不在“原料”本身,而在“机器”的效率。

启脾丸就是那种不显山不露水、但能稳定提升整个系统运转效率的“维修工”。

顺带说个大家容易忽略的点:孩子的脾胃状态,和情绪、作息也密切相关。

脾主思,过度用脑、情绪紧张也能伤脾。所以现在有些孩子虽然吃得不多,但天天补课、焦虑、睡不好,结果也脾虚。

这时候,启脾丸的“调和”作用就不止体现在消化上了,它还能间接让孩子更有精神,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这些“脾虚延伸症状”。

我并不主张动不动就吃药。

药是辅助,不是主角。更重要的是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节奏。

有些家长早上给孩子吃牛奶鸡蛋包子三明治一锅端,结果孩子根本消化不了。还有些孩子坐得多、动得少,连肠胃蠕动都懒洋洋的,怎么能不积食?

我通常会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体质“顺势而为”。孩子如果本身偏虚,就别天天盯着“吃多点”,而是应该关注“吃对了没”“吃下去能不能吸收”。

而像启脾丸这样的药物,就适合在“顺势”中推一把,温和地调理、稳稳地改善。

最后一个现实问题:启脾丸得吃多久?它不是速效药,不会一吃就见效。一般建议连续服用一到两个疗程,每疗程一个月左右,中间观察孩子的食欲、精神状态、大便情况做调整。

别急着看到“没拉下来”就停药,调理脾胃是个慢工出细活,不是一锤子买卖。

很多人以为孩子积食只是“小问题”,其实慢慢就会影响生长发育、免疫力,甚至情绪和认知发育。而从“脾虚”这个根源下手,才是真正从源头解决问题的办法。

启脾丸不是灵丹妙药,但它是一个踏实、靠谱的“老中医式”选项。

下次再为孩子积食发愁的时候,别只盯着“吃什么拉得快”,而是该想想:“孩子的脾胃,是不是该修一修了?”

参考文献:

1. 《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版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3. 王永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