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哲学:让孩子重回思考》:哲学和儿童是天生的盟友
更新时间:2025-04-03 10:03 浏览量:2
不是学校的本质定义了教育,而是教育的本质定义了学校。儿童哲学所致力实现的,正是将自我反思带回到教育之中。
哲学和儿童是天生的盟友
在儿童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会遇到令他们感到困惑或神秘的事件。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指甲,想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像指甲这样的东西是如何从一个人的身体里长出来的?一个小女孩发现她的母亲正在生她的气,而她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们不仅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感到好奇,而且对世界感到好奇:世界从哪里来?它是如何变成现在的样子?我们能对世界产生多大影响?如果不是我们对世界产生影响,那么是谁?同样,蜗牛、地上的泥坑或者月亮表面的黑点,对儿童来说都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说儿童在教育中的主要动力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如果哲学始终是一门提出问题的学科,那么哲学和儿童就是天生的盟友。哲学始终关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对于如何理解人类经验进行了更深入的追问。哲学能更好地将儿童与人类知识的整体联系起来,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学科能比得上哲学。
哲学的特殊性在于,它追问人类知识的本质问题,并且同时与其他学科的非哲学题材相关。物理、生物、数学、历史等学科是按照公认的知识分类方式所划分的,在讲授这些学科知识时,可以鼓励儿童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殖民主义?什么是引力?什么是长除法?当然,在讨论“什么是数字”或“什么是事实”这些问题时,会遇到一系列争议。对于“历史是什么”“解释是什么”“思想是什么”“个性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人们也不完全清楚。
对于这些无法轻易解决的问题,哲学始终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并且通过不断地重新阐述和重新建构来进行解决。尽管哲学对这些问题也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但不能因此就禁止儿童提出此类问题。这种提问代表着儿童对整体性和完整性的追求,表现出他们想要超越这些知识分类和理解限制的愿望。
儿童会尊重那些认真对待他们问题的老师,哪怕老师只是用另一个问题来回应他们的问题。例如,当学生问:“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吗?”老师可以问他:“你认为物质是什么?”当学生问:“世界是如何开始的?”老师可以反问:“你为何说它有一个开始?”如此一来,教师就如儿童一样,成为提问者和探索者。当儿童问你“什么是死亡”,你需要问自己“什么是生命”。当被问道:“什么是头脑”,你需要问自己“什么是物质”。换句话说,对于每个单方面、局部性的问题,我们都应该从更丰富、更多元的视角去思考,从而给出更全面、更详尽的答案。
实际上,碎片化和过度专业化是当前教育的通病。现在人们已经很清楚,那些专业的实践者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因为他们自己已经过于专业化,所以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来担负起学科整合与关联的任务也是不切实际的,他们未接受相关培训,看不到不同学科主题之间的连续性,也无法提出更具普遍性的问题。哲学进入课堂之中,就是作为抵制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股力量。哲学所探究的意义恰恰是儿童所珍视的,儿童自己就会愿意将哲学引入课堂。当然,哲学能否进入课堂,取决于对教师的培训,要让教师不仅能够从哲学的高度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同时还能系统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哲学追求。
儿童需要全面的、多维度的思维能力。要想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为儿童的想象力提供挑战,为他们的智力发展提供空间,还要提供各种学科主题之间的路径,从而使各门课程得以整合和关联。这是通识教育的两个基本要求,而儿童哲学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一方面,它为儿童提供了发展思维和想象力所必需的工具;另一方面,它提供了各个学科主题相互迁移的模式,从而将学校里的各个学科相互关联起来。
儿童哲学不仅试图提供一种更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育模式,而且旗帜鲜明地主张“教育要重塑自身”——不寻求在现存体系内修修补补,而是通过思维革命推动教育范式的根本转型,让教育回归发展思维、启迪智慧、孕育主体的本真使命。助力这一根本转型的重要力量和支持来自于哲学,哲学例示了另一种教育的范式——意义只能被发现,不能被给予,教育要让学生亲身投入对意义的探索中,通过个体反思、群体交流和不断实践,使自己成为意义的发现者和承担者。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以李普曼为代表的儿童哲学家们不断进行建构与实践,通过将哲学(经过简化或改造后)引入基础教育之中,建构哲学式的教学方法,打造儿童哲学课程体系,在实践中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通过强调儿童本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破功利主义及工具主义的教育观,鼓励他们进入真正的求知过程中,在提升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推动儿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通过将哲学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入“做哲学”的活动中,实际地进行分析概念、反思前提、验证假设、提供理由、明确标准、评价效果等活动,掌握逻辑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将课堂转变为平等协商的探究共同体,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共建者,推动学生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地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和理解他人,实现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关怀性思维的全面进步。
推荐阅读
《课堂中的哲学:让孩子重回思考》
[美] 马修·李普曼 安·夏普
弗雷德里克·奥斯坎扬 著
刘丹 刘学良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760-5669-3
58.00元
儿童哲学强调对教育的彻底重塑,关注和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和趋势,运用哲学的智慧来改变学与教的方式,在集体共同的探究过程中实现儿童思维、道德、品格等全面发展,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学生思维、推进学科教学、增强道德教育、提升教师水平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这本书是“儿童哲学之父”李普曼的代表性著作,对于儿童哲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实践案例等进行了系统表述,为我国理解和实践儿童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引。
作者简介
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
哲学家、教育家,“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的创始人。李普曼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1972年到新泽西州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任教,专门从事儿童哲学的理论研究、文本创造、课程开发、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工作,建构了系统的儿童哲学教育体系,因此也被誉为"儿童哲学之父"。
安·夏普(Ann Sharp)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教授,与李普曼密切合作开创了儿童哲学,致力于儿童哲学与教育哲学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共同撰写了多部重要著作和教材,特别是对“探究共同体”教育模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弗雷德里克·奥斯坎扬(Frederick Oscanyan)
就职于伯里亚学院哲学系,曾在耶鲁大学哲学系担任哲学讲师,与李普曼、夏普等共同出版了多部儿童哲学的研究著作和实践教材,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儿童哲学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是儿童哲学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目录
上下滑动阅览
第一部分鼓励儿童思考
第一章 重塑教育的必要性
失当的教育
无济于事的补救措施
认识儿童的期望
发现
挫折
有意义的经验
对探索的渴望
意义与理性
第二章 思维与学校课程
儿童对意义的渴望
善于思考
思维技能和基本技能
思维技能和其他学科
对话与思维的关系
善于思考重要的问题
第三章 哲学:教育中丢失的维度
哲学始于好奇
好奇与意义
第四章 儿童哲学的教育预设
保持哲学的学科独立性
将课堂转变为探究共同体
师资与课程
第二部分 儿童哲学的目标与方法
第五章 儿童哲学课程
课程概述
儿童哲学的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
第六章 教学方法论:价值考量和实践标准
让儿童独立思考
哲学思维教学的条件
教师支持学生哲学思考的行为
第七章 指导哲学讨论
哲学与对话策略
引导课堂讨论
观点在哲学对话中的作用
促成哲学对话
引出看法或观点
帮助学生表达他们自己:澄清和重述
阐明学生的观点
解释意义
寻求一致性
明确定义
寻找假设
指出谬误
询问理由
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知道的
引出和评估其他选项
精心组织讨论
第三部分 将思维技能应用到学校生活
第八章 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形式逻辑有助于哲学思维
给出理由:获得充分理由的方法
理性地行动
结论
第九章 道德教育可以脱离哲学探究吗?
对儿童推理能力的假设
为道德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
道德教育中的社会性与自主性
道德教育中的危险——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
帮助儿童明白该做什么
想象力与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从哪里开始
为什么道德教育不能脱离哲学教学
逻辑与道德的关系
提高道德判断力
第十章 儿童伦理探究中的哲学主题
逻辑与伦理的关系
一致性
正确与公平
正确与完美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
自然本性
变化与成长
真理
关怀
标准和规则
问题与答案
伦理探究中的思考和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