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0人中就有1个!富阳0—6岁儿童,免费筛查!
更新时间:2025-04-03 09:03 浏览量:2
2025年4月2日
是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日”
据统计,我国6—12岁人群的
孤独症患病率约为0.7%
而全球平均患病率约为1%
这意味着每100人中,就有1个是孤独症患者
本报记者走进区妇保院儿童康复中心
倾听他们的就诊故事
↓↓↓
(千库网版权图片)
4岁男童总是独自待在教室角落
一查是孤独症
在幼儿园里,4岁的阳阳(化名)总是独自待在教室角落,长时间专注地摆弄手里的玩具车。小朋友热情邀请他一起搭积木,他仿佛没听见;老师的关切询问,他也只是简短回应,随后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阳阳妈妈提起孩子在家的表现,也是满脸愁容。有一回,她想着把他常用的玩具收纳箱换个位置,刚挪动,他就立刻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放回去,放回去”。还有那些尖锐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吸尘器声,只要一听到,他就条件反射地捂住耳朵,整个人烦躁得不行。
心急如焚的阳阳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经过一系列评估,阳阳被确诊为“儿童孤独症”。阳阳妈妈忍不住落泪:“当时感觉天都塌了,完全不知道这孩子以后该怎么办。”
孤独症
症状多样,原因复杂
像阳阳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区妇保院儿童康复中心主任李后宾介绍,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自闭症,是一种起于儿童时期的发育障碍,会影响个体的社交互动、沟通技能以及行为模式。由于它是一个“谱系”,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表现方式差异很大,普遍存在社交互动困难、沟通方式异常、有重复性行为与特殊兴趣,以及感官敏感度异常等特点。
长久以来,人们对孤独症存在诸多误解,有人认为这是心理疾病,也有人归咎于家庭教育不当。但科学研究已证实,儿童孤独症是大脑发育差异导致的,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并非家庭的过错。
“目前,在我们中心治疗的孩子有十多个,基本是3到5周岁的孩子,且以男童居多。”他说,从全国数据看,孤独症患儿男女比例是4:1,与医院的临床数据相吻合。
他提醒,我们应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这些孩子,给予他们爱与支持,这对孩子成长发育至关重要。
△李后宾在为患者诊治
早期干预是关键
可提升孩子的生活品质
医生表示,在孤独症诊疗领域,“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6岁前,尤其是3岁前,是关键窗口期,发现孩子有孤独症倾向并及时干预,就能通过言语训练改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借助行为干预纠正刻板重复行为,拓宽兴趣范围;开展感统训练提升孩子感官协调性,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大量临床案例表明,早期干预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认知水平,为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许多轻度患儿经干预后,能正常上学,大大提升生活质量,与其他儿童无异。
家长如何发现
孩子可能存在孤独症
医生表示,只需记住5个“不”
↓↓↓
不看:当你呼喊孩子名字,他很少主动与你对视,即便有对视,时间也非常短暂,好像他的注意力总是在其他地方,对周围人的眼神交流毫无兴趣,视而不见。
不应:叫孩子名字时,他仿佛没听见,毫无反应。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家人多次呼唤,孩子既不回头,也不作出任何回应。对于“过来”“坐下”这类简单的日常指令,孩子也经常不予理会。
不指:正常孩子大约1岁时,就会用手指东西,以此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分享感兴趣的事物。然而,孤独症儿童很少指物,即便有需求,他们也不会通过指物来表达,而是直接拉着大人的手去接触物品。
不语:语言发展迟缓是孤独症儿童较为典型的特征。有些孩子到了2岁多还没有开口说话的迹象;有些孩子虽然能说少量简单词汇,但很难连贯地说出句子;还有部分孩子会出现语言倒退现象。
不互动:在集体活动或者与同龄人相处时,孤独症儿童往往独自玩耍。他们似乎对其他小朋友的存在视若无睹,缺乏基本的社交意愿和技巧,不知道如何主动发起一段社交关系,也难以维持和小伙伴之间的互动。
医生提醒,从这个月起,区妇保院承担全区儿童孤独症三级筛查网络中的复筛重任,推出面向全区0—6岁儿童的免费筛查服务。初筛在区妇保院和各社区社卫中心进行,复筛则在区妇保院3号楼一楼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请家长们积极配合,用心呵护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