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独症日|面对孤独症儿童 福州专家建议这么做
更新时间:2025-04-02 11:18 浏览量:1
今年的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在日常生活中,孤独症群体容易被贴上“不合群”“性格冷漠孤僻”等标签。由于外界异样的目光和内心的担忧,许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都选择将孩子“藏起来”,错过让他们融入社会的机会。
医生指导孤独症儿童开展语言训练。记者 林文婧 摄
4岁的明明(化名)在幼儿园总是喜欢躲在角落独自玩耍,抗拒同学和老师的靠近,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家长急忙求诊于市二总医院妇幼保健院。经该院儿童康训部系统测评,明明存在社交能力不良、缺乏眼神交流、情感沟通障碍等问题,被诊断为孤独症。
经过3个月的治疗训练,明明的社交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可以进行主动性的问好、握手、拥抱等,在与人沟通时眼神有了明显的对视。经过6个月的康复治疗,明明已顺利回到幼儿园。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早期的康复训练是他们融入幼儿园、小学的关键。但要让孤独症儿童顺利融入社会,不仅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更需要社会的包容和支持。”市二总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康训部负责人陈步枢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孤独症的特效药,但早期发现、早期行为干预,以及教育训练等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和预后。部分轻度孤独症患儿通过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不仅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还能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
去年,中国残联等6部门共同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促进完善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机制、服务体系,提升孤独症儿童发展全程服务能力水平和保障条件,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环境。
陈步枢建议,在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干预中,父母们可以学习做以下事情——
营造温馨环境:家长应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和谐温暖的环境中成长,这有助于改善孩子的症状。
社交技能训练:孤独症孩子在社交方面存在障碍,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和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练习社交技能,学会与他人互动、建立友谊和理解情感。
语言训练:如果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家长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如从单词发音开始,让孩子逐渐进行成句的练习。通过强化孩子早期发出的一些声音,帮助孩子学习语言,比如可以夸张地做动作,夸张地说话,给予孩子适当的玩具。
家庭训练: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进行家庭训练,包括专注力训练(如与家长目光交流、对家长呼唤有反应等)、社会交往训练(如叫人称呼、礼貌行为等)以及肢体活动训练(如跑步、单脚跳等大动作训练,以及精细动作训练,如用筷子夹东西等)。
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针对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家长和教师应密切合作,共同评估孩子的需求和能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和方法。
发掘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发掘和培养兴趣爱好,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加兴趣班或俱乐部,与同龄孩子分享兴趣和经验。
在公共场合碰到孤独症儿童应如何对待呢?陈步枢建议,对于孤独症儿童,应避免区别对待,可以根据情况作出不同的反应。若孩子主动伸手或微笑,我们可以用平和的表情和他们轻轻握手,或点头微笑,不高声说话、不突然拥抱;若孩子握手后立刻缩回或转移视线,应当尊重他们的行为,停止进一步接触;若孩子不愿意强行握手或靠近,可改用挥手、点头等非接触方式表达友好。如果孤独症儿童表现出一些“不寻常”的行为,尽量不要投去异样的目光,不围观、不指责,给予尊重和理解,为家长留有干预的空间和时间。必要的话,可根据家长需求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记者 林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