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更新时间:2025-04-02 06:41 浏览量:4
王永柏教授为儿童做沙盘游戏心理治疗。 本报记者 郑爽 摄
本报讯 记者郑爽报道 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仿佛来自遥远的星星,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同时又被一层无形的屏障与外界隔开。他们就是孤独症儿童,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王永柏介绍,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等症状。通常在婴幼儿期(2-3岁前)出现早期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约1%的儿童患有孤独症,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4倍。
这些“星星的孩子”在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往往对他人的呼唤缺少回应,不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很少主动与他人拥抱、打招呼。有些孩子说话较晚,甚至在两三岁时还不能说出简单的词语。即使能够说话,他们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也可能存在问题。
重复刻板行为也是孤独症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些行为包括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而且这些行为往往是刻板、重复且没有实际意义的。除此之外,还会对声音、光线、触觉等过度敏感或迟钝,如捂住耳朵躲避噪声,或对疼痛不敏感。
王主任提醒,早期干预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认为,3岁前是孤独症干预的黄金时期。早期干预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最大程度地改善他们的预后。
常见的干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言语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行为疗法通过奖励和强化的方式,帮助孤独症儿童学习新的行为和技能,减少不良行为。言语疗法则侧重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包括语音训练、词汇训练、对话训练等。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会应对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早期干预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让孤独症儿童渐渐突破那层无形的屏障,融入更广阔的天地,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