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心灵愈站|从“拒绝上学”到“努力上进” 心理专家:请允许孩子“浪费时间”
更新时间:2025-03-31 17:32 浏览量:3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31日讯18岁的奇奇(化名)去年高考结束,被一所民办三本院校录取,可他死活闹着要复读,父母拗不过他,最终只能同意让他再读一年。起初,奇奇表现不错,还在第一次月考中考了586的高分。然而,去年10月初,他不慎摔骨折后,整个人就变了样,成了家里的“祖宗”。养伤期间,他既不学习也不看书,整天躺在床上玩手机。好不容易腿伤痊愈,他却死活不肯去上学,变着法儿让父母给他延长假期。家人轮番上阵,可他就是油盐不进。父亲忍无可忍,打了他一巴掌。奇奇气急败坏,崩溃大闹要轻生。母亲吓得赶紧替父亲道歉,这场闹剧才勉强收场。
图片与本文无关
对此,纽扣家庭教育集团心理咨询师吕馥芸老师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指导:
原来,奇奇厌学,是因为长期受挫,心理能量水平过低,不足以支撑他应对当前的学习任务。奇奇心理能量低,主要源于他给自己施加了过大的压力。一直以来,他做事前总会习惯性设定过高的目标——考试不是进前十就行,必须考到前五;上大学不是民办本科就可以,必须考上公办本科。然而,过高的目标带来了过大的压力,导致他在行动前就陷入焦虑:“要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如果复读成绩还不如去年怎么办?”“我一个复读生,考不过应届生怎么办?”结果,他越是想要做好,就越害怕做不好,最终被焦虑情绪裹挟。当这种压力无法缓解时,他只能通过玩手机、打游戏来逃避现实。对于奇奇的情况,吕馥芸老师提出以下建议:
1.修复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只有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才有影响力。这是因为,孩子只有在感受到无条件被爱、被接纳时,才有做事和进取的意愿,才可能走出消极的状态。
2.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沟通
“摆烂”在家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其实也是非常痛苦的,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把内心的痛苦与委屈说出来。有位心理学家曾说:“痛苦需要被言说。”父母允许孩子说出心里的委屈,其实是在向孩子释放一种“我陪着你直面痛苦”的信号。
可以跟孩子说:“爸爸妈妈知道你近期压力很大、很累,你有什么问题,可以跟我们说说嘛,我们一起解决呀,不要一个人扛。”
3.帮孩子建立正向的自我认知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说法,叫“自我认知”。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面“镜子”,反映着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比如,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否足够好?一个有积极自我认知的孩子,内心充满阳光和自信。他们相信自己,即使遇到难题,也相信自己可以克服,会勇敢尝试。在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多给孩子积极正面的评价,帮他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例如:在他打游戏时,夸他:“你好厉害啊,打败了好多个怪物啊!”当孩子走出房间时,鼓励他:“我都没催你,你自己主动都起床了耶,整理好了房间耶!当孩子主动收拾家务时,褒奖他:“你越来越有责任了,好儿子,真的长大了!”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