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毒插画”更邪恶!曾被约谈的江南布衣,为何还敢拿儿童开刀?
更新时间:2025-03-31 15:12 浏览量:7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随着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被催熟的孩子”系列报道后,保护未成年身心健康再度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曾被誉为是“国货之光”江南布衣,竟然比令很多家长愤怒不已的“毒教材插画”还要邪恶。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曾因此被约谈的江南布衣,为何还敢拿儿童“开刀”呢?
从那些让人反胃的“毒教材”插图,到被物化为“流量工具”的儿童们,最近几年,面向孩子们的文化产品总是出问题,一次又一次刷新大家的认知和道德底线。
其实关于江南布衣的童装争议并非偶发事件,早在2017年,就有消费者发现其童装印有骷髅、断肢等元素,但当时未引发广泛关注。
直到2021年9月,一名母亲在社交平台曝光:江南布衣童装印着“欢迎来到地狱”、“让我摸摸你”等英文,并配有撒旦、车裂、万箭穿心等血腥图案。
网友放大细节后,还发现衣服褶皱处隐藏着“插满箭的小人”、“胸前怪手”等诡异设计。
该事件一经曝光便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更是紧急约谈了江南布衣企业,要求下架涉事商品并启动退货程序。
到了2022年5月,该品牌童装再次被曝问题,一款女童连衣裙上印着跌倒的孩子和“我很害怕,我希望他们停下来”的英文,另一款则布满疑似罂粟果实图案。
最令气愤的是,面对网友的质疑,江南布衣的客服以“消费者对西方艺术感受不同”搪塞,称图案灵感来自名画《人间乐园》。
但网友发现,品牌方刻意截取画作中带有宗教劝诫意味的局部,移植到童装上显得格格不入。
其实江南布衣的设计争议,与其创始人李琳主导的“先锋美学”密不可分,江南布衣自2016年上市后,始终以“差异化设计”作为核心竞争力。
其实江南布衣的设计争议,与其创始人李琳主导的“先锋美学”密不可分,江南布衣自2016年上市后,始终以“差异化设计”作为核心竞争力。
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江南布衣摸透了消费者的心理,特别是中产阶级家长们。
翻译:我很害怕,我希望他们停下来,我不想这样掉下去,不!!!
他们知道这些家长喜欢“小众”和“高级感”,就把一些奇怪甚至有点吓人的图案,说成是“艺术启蒙”,然后用高价卖给他们,比如印着骷髅头或断肢的童装。
并且江南布衣在爆出丑闻后,选择“冷处理”:先道歉、下架问题产品,然后保持沉默几个月,等风头过去再重新开始。
最关键的是,几乎每次争议都会为江南布衣带来数亿次网络曝光,虽伴随批评声,但也吸引了一批追求小众审美的忠实客户。
财报数据显示,其2025上半财年毛利率高达65.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高利润背后,是“话题营销”的精准算计。
再加上江南布衣有大量会员支持,特别是活跃会员的消费额占据了销售额的很大比例,这让它有恃无恐,从而忽视了大众的审美和社会责任。
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看,设计师品牌不应将“艺术自由”凌驾于儿童权益之上。
2025年3月,始祖鸟因女装设计涉嫌性别歧视致歉并全球召回产品,展现出国际品牌对舆论的敏感度。
相比之下,江南布衣的危机公关始终停留在“下架+道歉”模式,缺乏系统性改革。
“毒童装”和“毒教材”虽然看起来是不同的事件,但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想通过文化产品,给还没成熟的孩子灌输错误的价值观。
“我需要你一只腿”
教材里唐氏综合征儿童的插画,可能让人觉得中国人精神面貌不好,童装上的撒旦、断肢、性暗示等图案,想把暴力和恐惧的种子种在孩子心里。
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小时候看到的图像会深刻影响性格的形成,一些不好的信息很可能会像“病毒”一样,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江南布衣的案例暴露了“流量至上”商业模式对儿童权益的侵蚀,当企业将“先锋设计”异化为博眼球的工具,受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正如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被催熟的孩子”系列报道揭示的,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需要社会共治。
企业应守住伦理底线,监管部门需完善标准,消费者要积极维权,媒体更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更多“江南布衣”式的悲剧重演。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湖南日报 2025年03月26日 关于“‘网红儿童’沾上软色情!起底未成年网红乱象”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国际旅游岛商报 2022年06月02日 关于“江南布衣再现‘诡异画风’,海口线下门店店员:介意可选择不购买”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齐鲁壹点 2022年05月31日 关于“热闻|曾被约谈过的江南布衣因诡异画风再上热搜,网友:惯犯了”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每日经济新闻 2022年05月28日 关于“一‘丑’惹众怒?人教社教材插图惹争议,刚刚,教育部发话:立即整改!人教社火速回应……”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