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特殊教育如何做到“全学段贯通”

更新时间:2025-03-31 09:20  浏览量:1

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促进每一名学生适性发展。图为教师执教六年级唱游与律动课《亚克西巴郎》。学校供图

统筹学前至高等教育全学段衔接,推动特殊学生各阶段教育有机协调发展,是改变残疾儿童少年命运、让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石。长期以来,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园率低,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缺失,特殊教育体系不健全,残疾儿童少年公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与教育强国目标尚有较大差距。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化和均衡化发展的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作为一种创新模式,成为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全球融合教育迅速发展、国际特殊教育学校数量逐步减少的背景下,我国为何要倡导建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应关注哪些关键问题?

1

“全学段贯通”是国际上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

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体现了“全学段贯通”的教育理念。国际经验表明,构建覆盖学前至职业教育的“全学段”特殊教育体系是各国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并促进社会融入的核心策略。据了解,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构建了“0至21岁”的连续型特殊教育支持体系,针对0—3岁残疾幼儿进行早期干预,为3—21岁残疾学生提供系统支持。英国教育部推行“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计划”,协同整合教育、健康及社会福利服务,为0—25岁特殊儿童和青少年提供连贯的支持。德国建立了一套从小学、初中到职业教育的完整特殊教育体系,中学毕业后,残疾学生可进入特殊职业教育学校接受工作培训。

从亚洲范围来看,日本《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特别支援学校覆盖幼儿园至高中并可延伸至18岁后的职业训练阶段。韩国《特殊教育法》将特殊教育义务年限延长至15年(3—17岁),并为未满3岁的残疾幼儿及高中后特殊教育学校专科学生提供免费教育。我国推进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中国特色特殊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2

“全学段衔接”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连续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均强调,我国特殊教育体系需要向学前教育及职业教育、高中教育两头延伸。从现实需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重点工作是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覆盖率低,高中及职业教育资源匮乏,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格局。据统计,我国0—6岁残疾幼儿总数约为167万,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仅约为20%。2022年全国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残疾学生仅为19014人,初中阶段残疾毕业生进入高中比例仅为2.9%。因此,亟需建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以推进学前到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建设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

此外,在全球融合教育改革深化、部分发达国家关停特殊教育学校的背景下,我国基于本土需求推进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是一种实用性与渐进性的融合教育发展路径。在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缓慢,特殊教育学校不是融合教育的对立面,而是其支撑,承担专业引领、资源整合与支持职能,为普通学校提供专业赋能。

3

“十五年一贯制”有利于提升特殊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努力使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发展职业教育是残疾儿童青少年走向社会的“出口”,是促进个体社会融入与经济独立的关键。当前,我国残疾人高中及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较小、层次低,以初中为主,职业高中数量少,2022年,初中阶段残疾毕业生进入高中比例仅为2.9%。

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以职业就业与生涯规划为核心导向,将职业能力培养从短期技能训练拓展为贯穿个体成长全过程的长期塑造,可切实提升残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融入能力。残疾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尊、自信和生命价值的升华,才能真正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过程有助于改变社会对残疾群体的刻板印象,推动其从被动接受社会救济向独立生活、贡献社会转变,真正成为“有尊严的劳动者”。

4

从四方面推进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一是完善支持保障体系,构建协同治理。首先,在国家层面应建立统一而明确的政策保障体系,阐明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定位与实施路径,并依据《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进一步制定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学段标准。其次,应整合中央与地方、专项与一般经费,构建多层次、持续性的财政支持体系,同时推动教育、卫生、民政、人社等多部门政策协同联动。学前阶段,应重点落实由医疗、康复及残联联合推进的早期医疗保健、康复训练、专业支持和教育服务;义务教育阶段,需构建家庭、社区与学校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充分发挥残联、社团及公益资源的作用。高中及职业教育阶段,依托企业、社区和职业规划服务等资源,强化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衔接,为特殊学生未来就业和社会融入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二是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推动均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的任务涉及学段贯通、资源整合、政策协调等问题,推进过程中需要科学布局,优化结构,采取“试点先行、梯度推进”的策略。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可依托现有特殊教育学校优先开展试点,重点探索十五年一贯制的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及跨学段衔接模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成熟模式。西部及偏远地区长期面临特殊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机构分布不均、师资短缺等现实挑战。应优先在这些地区的重点省份选取区域试点学校,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逐步推进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发挥试点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远程教育、巡回指导、资源共享等方式,为周边地区提供专业支持,打破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壁垒。

三是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支持转衔过渡。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应建立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或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的融通课程体系;推动跨学科融合,将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使教育、康复和社会适应形成有机统一;建立个性化转衔服务体系,在关键学段过渡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评估支持,帮助特殊儿童顺利适应不同阶段的学习环境。

四是提升数字化赋能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依托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构建特殊教育信息平台,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立覆盖全学段的特殊儿童成长档案,精准记录其学习、康复和发展轨迹,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远程康复训练和实时学情监测。同时,依托数字化技术,推动十五年一贯制学校与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深度联动,提升在线教学、远程康复、个别化干预的可及性,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弥补资源短缺,确保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持续供给。要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优化教育、康复与社会支持体系整合中的作用,使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统筹普通学校、康复机构、社区支持中心等多方资源,推动特殊教育、康复与社会服务的高效衔接,提升特殊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邓猛系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张瑶系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博士生。本文系2023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2023ZGL001]的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31日 第05版

作者:张瑶 邓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