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社会和家庭 托养在医院,特殊儿童多了一个“家”
更新时间:2025-03-30 11:55 浏览量:3
“我们现在需要一块红色、三角形的积木,你来找一找、搭一搭,好不好?”在康复治疗师的耐心引导下,来自福利院的7岁脑瘫女孩阳阳(化名)在五颜六色的积木中顺利辨识,努力用双手完成了积木“城堡”的搭建,这是一堂锻炼阳阳认知能力与手部精细动作的康复治疗课,也是阳阳在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儿童康复托养中心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接受康复治疗与照护,在托养中心,阳阳有了更多的“家人”,有了康复与社会融合的机会。
与社会连接,福利院孩子有了医务“妈妈”
2025年2月25日,阳阳第一次来到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儿童康复托养中心。因为患有脑性瘫痪,阳阳身体协调性差、行走困难,语言表达也存在障碍,生活无法自理。
医生与康复治疗师为阳阳进行了检查与评估,制定了个体化康复方案。从肢体协调性训练到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再到言语训练,在这里,阳阳接受了专业、系统的康复治疗。
每一次的站立、抓握,以及逐渐连词成句的表达,成为阳阳不断进步的见证。每一个相伴着讲故事、唱儿歌、搭积木、拼拼图的趣味治疗过程,成为阳阳与医务人员感情不断加深的温暖时刻。
△医护人员照顾孩子们吃饭
帮助洗漱、换洗衣物、陪伴玩耍、聊天,在治疗之余,阳阳的起居生活也有专职“妈妈”的照顾。为了让阳阳的营养也能跟得上,每顿餐食都有着精心的搭配,富含蛋白质的肉类,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有助于大脑发育的坚果等等。
阳阳的情况每天都有着小小的新变化,随着身体协调能力的增强,阳阳能够独立行走,还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做游戏。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让她乐于和医护人员主动分享自己的小心情。
△专职“妈妈”给轮椅上的孩子喂饭
在托养中心,阳阳并不是个例,来自福利院的特殊儿童们都得到了照护。中心负责人朱朝辉谈到,《“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提到,建立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衔接机制,确保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整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以‘医疗机构+定点机构’的模式,与社会相关机构连接,用标准化的托养服务,让如福利院等地方的特殊儿童能得到连续性、专业性的康复与照护,让康复救助衔接上,让这些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妈妈’般的关爱。
△标有每个孩子名字的分隔药箱
与家庭连接,做特殊儿童父母的“后方保障”
9岁智力低下男孩乐乐(化名)也是康复托养中心大家庭中的一员。为了让乐乐得到更好的治疗,为了家庭生计,乐乐的父母常常需要奔波在外,一方面是生活,一方面是孩子对陪伴的需要,让夫妻俩陷入两难。
2022年,夫妻俩了解到了该院儿童康复托养中心,并前来进行了仔细的实地查看,之后,乐乐在这里开启了他的新生活。进行康复治疗、参与集体活动课等,与阳阳一样,乐乐也有属于他的每日治疗与生活日程。
△医护人员帮助乐乐锻炼手部功能
每天早上送来,晚上接回,这样的“早送晚接”对于夫妻俩来说解决了很多曾经苦恼的问题。乐乐妈妈说:“孩子放在这里,我们放心,快3年了,乐乐有了明显的进步,我跟他爸也能安心地去工作,让我们的小家庭更好,让乐乐有更多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常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家长因此选择放弃工作,专门陪伴。但对于更多的家庭而言,会陷入两难境地。”朱朝辉表示,有数据显示,70%的患儿家庭,家长因要兼顾工作、生活等各项事务,而导致陪护时间不足中断治疗,或是使孩子错过康复治疗的黄金期,因此,中心希望能与家庭连接,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家长的“后方保障”。
△医护人员帮助乐乐锻炼自理能力
据介绍,中心目前开展日托和主要针对异地或高强度康复需求家庭的全托两种服务。托养内容除了生活起居照护外,还有根据特殊儿童具体情况开展的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康复治疗,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同时会给予家长每日或每周的治疗反馈日志、能力评估报告以及家庭康复指导等,实现专业康复与家庭康复的无缝衔接,努力为更多特殊儿童家庭带去新的希望。
华商全媒体记者 陈梦扬 通讯员 郜雅昱 焦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