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用成人思维遮蔽儿童本真情感
更新时间:2025-03-30 08:50 浏览量:3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幼儿园走廊里出现了不少纸质的和彩泥塑形的花,有些还装上了一闪一闪的装饰彩灯。当我推开办公室的门,发现桌上静静“躺”着一个花瓣形花篮时,内心确实涌动着职业的幸福感。但这份幸福在次日清晨迅速冷却。
走廊转角处,小班教室里传出了此起彼伏的“老师,我的花茎贴歪了”,他们的求助声暴露了这场温馨仪式背后的问题。当3岁孩童举着完全相同的“母亲花”送给各自的妈妈时,教育者是否该反思:我们究竟在培养孩子的审美、创造力,还是在训练精准复制的手工匠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大班孩子与教师的对话现场。当教务主任半开玩笑地问“为什么我没有花”时,孩子们脱口而出的“你不是园长”背后,似乎暗含着依据人的身份“区别对待”的倾向。如果节日的仪式感,无法唤起孩子对“每个人都值得被祝福”的价值认同,那么,教师精心设计的感恩教育,就已然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在手工坊氤氲的胶水气味中,我尝试发起一场安静的认知变革:“除了花、贺卡这些礼物,谁能想到怎样送给妈妈一份看不见的礼物?”一个孩子举起沾满颜料的小手,给出的答案让整个教室突然明亮起来:“我要送妈妈5分钟安静。”这稚嫩却鲜活的回应,恰恰印证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真谛。真正的教育应该从标准化模具中破茧,回归到个体经验的真实表达。
当教育者无法真正关注并尊重孩子丰富多样的情感,而仅仅试图让他们通过“制造千篇一律的礼物”来表达感动或感恩,实则是用成人世界的表演性逻辑,遮蔽儿童本真的情感光谱。那些挂在墙上的看起来雷同的手工花,难道不是教育想象力匮乏的表现吗?
暮色中的幼儿园走廊,晚风掀起几片脱胶的花瓣。或许,教育工作者该向那个提议“送妈妈5分钟安静”的孩子学习——放下对形式完美的执念,让教育回归心灵对话的质朴本真。毕竟,真正的教育惊喜,从来不在整齐划一的展示墙上,而在孩子突然闪亮的眼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