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一文读懂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更新时间:2025-03-29 14:04 浏览量:2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FM)是儿童心肌炎最严重的类型,其发病隐匿,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儿童暴发性心肌炎诊治专家建议(2025)》内容包括儿童暴发型心肌炎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措施等,关于 FM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临床诊断
儿童FM的临床诊断依据如下:
(1)急骤起病,进展迅速,起病前数日或2~4周内可有前驱感染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应用或毒性物质接触。
(2)病情危重,突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需正性肌力治疗和(或)机械循环支持,可伴有多系统衰竭。
(3)肌钙蛋白I或T、高敏肌钙蛋白I或T、肌酸激酶同工酶MB、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可出现异常增高。
(4)心电图呈现多样性改变,包括各种类型心律失常、低电压、T波及ST段改变。
(5)超声心动图:室间隔或心室壁稍增厚(心肌水肿所致), 弥漫性室壁运动减低或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
有前驱症状与体征,有低血压和(或)心源性休克患儿,可临床疑诊FM;同时符合以上5条者,即可临床诊断FM。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可以观察到心脏室壁运动异常、结构改变及心功能降低,还可以提供近似心肌炎病理变化的影像学改变,包括心肌水肿、充血、毛细血管渗出、心肌坏死和纤维化,依据路易斯湖标准进行诊断。由于该检查耗时长,需要搬运患儿并脱离重症监护环境,在病情急性期难以执行,在病情稳定后可尽早进行检查,以期进一步提供确诊依据。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是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可以对FM进行病理分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与预后,随着PCR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广泛应用,可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分型,进一步鉴定病理表型。但由于EMB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且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心肌炎, 通常建议病情稳定后进行。
图1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流程
鉴别诊断
儿童FM起病急骤,大部分患儿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症状,部分患儿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症状就诊,如呼吸急促、腹痛、呕吐、抽搐等,早期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1.冠状动脉异常:冠状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冠状动脉瘤患儿常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出现晕厥、休克甚至抽搐,并可有心肌酶显著增高、心功能不全、心电图异常而误诊为FM,追问病史往往没有前驱感染史,部分患儿可有川崎病病史,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即可鉴别,必要时可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恶性心律失常: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遗传性心律失常性疾病如Brugada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在急性发作未有效治疗时,可以引起心力衰竭、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BNP或NT‑proBNP显著增高,但在有效治疗心律失常后心功能及血压可逐渐恢复,CMRI、EMB、电生理检测、基因检测可以鉴别。
3.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慢性心肌病急性发作、未明确诊断心肌病患儿因其他诱因突然出现的心功能衰竭,可以有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BNP 或NT‑proBNP 显著增高,如果有前期感染史,易误诊为FM,但是心肌病患儿常有心脏扩大或心肌明显肥厚,有慢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心律失常发作史,结合病史、超声心动图、CMRI及基因检测可予以鉴别。
4.脓毒性休克:严重的感染性休克时,在毒素和免疫损伤的叠加作用下,可出现心肌受损,心脏收缩功能显著下降,血压降低,心电图可显示QRS波振幅降低,疑似FM,但这类患儿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可异常增高,有明确的感染灶,血培养或分泌物培养阳性,其他病原感染时CMRI、EMB 检查没有心肌炎表现。
另外,因为部分患儿以心外症状就诊,儿童FM易被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支气管肺炎、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过程中,要注意血压监测、心脏听诊(有无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心音低钝、心脏杂音等),并及时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BNP及NT‑proBNP检查。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