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以故事滋养童心:教育者如何让儿童立场落地生根

更新时间:2025-03-29 07:39  浏览量:3

教育者常问:如何在钢筋水泥的规则森林里,守护孩子眼里的星光?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故事里——当《一棵倒长的树》里的小皇帝被困在金笼子时,当台湾女孩说出“我想成为路边鼓掌的人”时,教育的真谛早已悄然浮现:蹲下来,用故事的微光照亮儿童的整个世界。

一、教育的灵魂:把儿童当“人”来对待

教育最怕的是“爱的绑架”。就像那棵倒长的树,老皇帝砍掉儿子的手脚,用自动化王国将他困在永恒的孤独里。现实中,多少教师和家长也在用“为你好”的名义,把孩子修剪成规整的盆栽?真正的儿童立场,是承认每个孩子都是一棵自带生长密码的树——你可以施肥,却不能替他们决定枝桠的方向。

最近听一位班主任分享:班上有个总蹲在角落观察蚂蚁的男孩,成绩平平却痴迷自然。她没有逼他刷题,反而陪他建了“昆虫观察站”。三年后,男孩成了全校的“昆虫博士”,作文里写道:“老师没让我变成别人,她让我更像我。”你看,教育的美妙,往往始于对“人”的敬畏。

二、故事的魔法:让教育长出温度与翅膀

儿童天生是故事的精灵。记得那个把“月朗星稀”解释成“月亮吃星星”的5岁女孩吗?若教师急着纠正“不科学”,可能就掐灭了一颗诗意的种子。好的教育者都懂:在孩子的世界里,逻辑藏在彩虹里,道理躲在童话中。

去年参观一所乡村小学,走廊成了“故事画廊”——孩子们用泥巴捏出《神笔马良》,用树叶拼出《丑小鸭》。校长笑着说:“我们这儿没有‘差生’,只有没讲完的故事。”这让我想起托尔斯泰的写作实验:当他让农奴孩子自由创作时,那些沾着泥土味的故事,反而比贵族学校的范文更鲜活。

三、校长的角色:做教育生态的“故事农夫”

有位老校长常念叨:“教育不是流水线,是生态园。”他在校园里做了三件事:

1. 给教师“留白”:每周二的“故事沙龙”,老师们分享《桥在水上》这样的真实案例——比如如何教孩子给流浪汉送早餐,比师德培训更触动人心;

2. 让空间说话:把消防通道改成“童话隧道”,墙面成了学生续写《西游记》的画卷;

3. 重构评价:用“成长故事袋”替代成绩单,里面装着孩子自选的绘画、日记甚至摔跤时拍的创可贴。

这些尝试未必完美,但印证了一个道理:当教育回归“人的叙事”,标准化考核的坚冰自会消融。就像那个总考23名的台湾女孩,全班同学却把“最欣赏的人”投给她——教育的美好,往往在分数之外悄然生长。

教育终究是人与人的相互照亮。当教师成为会讲故事的人,当校园变成流动的故事田野,我们终将看见:那些曾被焦虑裹挟的孩子,会在故事里找回向上生长的勇气——有的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化作路旁鼓掌的花,而每一株生命,都带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正如爱尔兰那座“桥在水上”的清晨:教育的真谛,不过是让孩子学会说一句:“谢谢你让我拥有这么快乐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