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浙江:以“四化”促“四力” 打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组合拳

更新时间:2025-03-28 17:09  浏览量:4

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是儿童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困境儿童由于生活困难、自身残疾、家庭破碎或其他不幸,面临着生存环境上的限制与不足,导致儿童心理承受更多压力,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问题,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2023年10月,民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做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提出了具体目标、服务内容、关爱措施等。各地积极推进《意见》落实,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取得很大成绩。但毋庸讳言,个别地方还存在部门协同配合不够、阵地建设缺乏、人员专业性不足、儿童心理问题发现难、困境儿童心理服务影响力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将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以协同化、阵地化、数字化、品牌化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聚合力、增实力、注活力、添魅力,形成以“四化”促“四力”的良好局面,探索建立“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衔接顺畅、帮扶精准”的工作格局,全面筑牢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防线,为全国做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协同化”作战

部门同心资源整合聚合力

当下,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仍存在部门协同配合不足的问题,民政、学校、医院等多领域协同参与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各方责任还不明晰。浙江省结合困境儿童发展需求,制定了多项政策文件,逐步明晰各方责任,健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各方作用发挥。省民政厅等15个部门部署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精神素养提升、精准帮扶等五大行动,重点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服务。省民政厅会同省教育厅、省卫健委、团省委、省妇联发布《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心理健康监测、转介诊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7项措施,全面提升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和身心健康素质。教育部门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对心理异常的及时开展个案辅导,完善“一人一档”。团委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阳光护航行动”,整合心理咨询热线功能,为有需求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专业心理服务;持续实施“心理健康守护员计划”,优先结对偏远地区学校、留守儿童学校。妇联开展“共育未来”家庭护航行动,依托社区(村)家长学校,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专家学者,开发汇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手册,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开展重点指导和个案帮扶。医疗卫生机构为有需要的困境儿童提供及时、规范的心理健康干预和精神科诊疗服务。

温州市鹿城区松台未保站邀请“红社惠民”心理工作室开展“画说情绪懂你懂我”活动。

“阵地化”服务

建设机构加强队伍增实力

当前,部分地方尚未建立针对心理异常困境儿童的转介制度,心理健康服务场所还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力量存在明显不足。浙江省多举措夯实基层基础,优化心理健康服务阵地,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服务能力,持续夯实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基层基础。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畅通困境儿童心理咨询、就诊通道,确保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全省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设置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等心理服务场所1000余个。建立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配备制度,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依托机构内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特教老师等专业人员,常态化开展心理慰藉、教育等服务。如杭州市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服务辐射能力,建立“双师制”,每个机构至少配备1名心理咨询师和1名社会工作师。贯彻落实浙江省委“三支队伍”建设决策部署,实施儿童福利工作队伍提质工程,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主任心理健康专业素养。建立心理健康培训课件库,将心理健康纳入儿童主任年度培训内容。开展以心理健康关爱为重点的“浙里护苗·‘童’创未来”儿童主任关爱服务典型案例征集工作,评选出106个优秀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案例。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组织。

“数字化”赋能

精准发现精准服务注活力

困境儿童心理问题通常较难发现,需要社会各方给予更多关注,及时发现苗头和提供干预。浙江省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发应用系统,通过数据资源共享、优化算法模型、创新应用场景等方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建设“浙里护苗”应用系统,打通教育、公安、司法等8个部门关联数据,从生活保障、身心健康等维度,交叉比对跨部门40类基础数据,构建困境儿童大数据预警发现模型,主动识别并预警需要帮扶的潜在困境儿童,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建立困境儿童“一人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开展“浙里护苗”子场景建设,全省各地建成一批好用、管用的心理健康数字化应用。如衢州市聚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发现难、协同难、服务难等问题,建设“浙心晴”平台,集成心理测评、预约咨询、心理地图、新闻话题讨论等功能,建立1140人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库,汇聚持证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专业力量,对市辖区341名困境儿童进行全面心理测评,对筛查发现的140名需定期关注儿童进行一对一心理健康服务,完成心理疏导84例。如玉环市打造“玉苗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应用,建立“信息采集+实时分析+科学建议+职能协同+专业服务”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困境儿童信息画像1000余份,主动发现并完成困境儿童服务需求响应585人次,预警高风险对象53人,经复核、督导后30人转入重点个案服务。

“品牌化”引领

打造名片扩大影响添魅力

当前,困境儿童心理服务仍存在社会影响力不足、社会参与面不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浙江省持续依托主题活动、心理健康项目等方式,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省民政厅举办“浸润童心·快乐童行”迎六一儿童关爱主题活动,发布五部门心理健康关爱指导意见,推介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典型案例;成立“浙里护苗”基金,助力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在全省部署开展“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主题活动。各地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发挥“儿童福利+慈善”、“儿童福利+关爱项目”等优势作用,创建了一大批服务和工作品牌。如,宁海县民政局联合县慈善总会开展的“蓝鲸叔叔信箱”项目,通过书信交流的形式,为困境儿童提供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心理支持,项目启动以来共收到信件250余封,特别针对15名困境儿童开展了“一对一”面谈咨询。嘉兴市重点打造家庭教育专业品牌项目“21天父母成长训练营”,累计开展50多期,受益家庭达到1000余个;推出“爱心妈妈”陪伴计划,以系统家庭治疗为主要方法的个案心理咨询模式,弥补困境儿童家庭关爱缺失,成功干预300多个有心理健康问题隐患的困境儿童家庭。永康市打造“康护未来困境儿童健康素养提升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检测、健康宣讲活动、青少年团辅、心理健康包派送等服务,提升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素养。

作者:朱登燕(浙江省杭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