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网评丨“海漂小孩哥”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真谛
更新时间:2025-03-27 15:40 浏览量:11
海南赤岭一位10岁男孩阿亮驾驶偷来的塑料船,出海钓鱿鱼不小心睡着,在海上漂流到三亚,幸运碰到钓鱼船将其救起。
面对一团漆黑的未知海域,面对1.5米高的风浪,这位小孩哥竟然安然入睡,阿亮的经历和事后淡定的表现,让不少网友对他产生了兴趣。
阿亮出生在拥有四个孩子的环卫工人之家,当大多数家长深陷“海淀妈妈”“顺义爸爸”式的焦虑和内卷时,这个月收入不足5000元的家庭,被迫将教育简化为没有习题集、没有辅导班,只有“上山下海”的放养模式。
不少当地网友挖出阿亮的“调皮黑历史”,称他经常爬树、爬路灯杆,连寻人启事上的照片都是他在讲台受罚时拍的。
恰恰是这种释放天性的放养式教育,让天生顽皮的阿亮锻炼出了辨识洋流、保持体温、维持体力等应激应变能力,而这正是现行教育体系难以量化的重要素养。
这些年来,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家长越来越卷了,孩子学习时长越来越长了,天真烂漫的笑容却越来越少了,一些家庭将“清北复交”设为KPI,却很少关注孩子是否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在逐渐演变成一场冰冷死板的“精确实验”。
这种“工业化”教育模式制造出大量“优秀绵羊”——他们熟稔奥数公式却畏惧未知挑战,背诵千首古诗却读不懂晚霞的浪漫。正如北京某重点中学教师在匿名采访中的叹息:“我们培养了一批‘无菌室里的天才’,他们的人生脚本早在胎教阶段就被写好,却从未学会在风雨中书写自己的故事。”
这场海上漂流,诞生了教科书外的生命教育范本。
阿亮事件不应被简化为“放养优于鸡娃”的二律背反,而应触发对教育本质的深度叩问。与其纠结于追责教育孩子的管理漏洞,不如思考如何在安全底线之上保留孩童探索世界的兴趣。德国森林幼儿园的攀树教学、日本学校的“临海训练”都在印证:真正的安全教育不是筑起高墙,而是培养预判风险的能力。
“养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塑造。”最好的成长,永远是尊重生命自我绽放的勇气,而非将每个孩子修剪成城市绿化带里的标准盆栽。
当我们感叹“海漂小孩哥”在风浪里展现出的勇气时,或许该重新理解卢梭在《爱弥儿》中的告诫:“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将孩子雕琢成社会期待的模样,而在于守护其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冒险精神与自我生长力。毕竟,能穿越人生惊涛骇浪的,从来不是父母绘制的航海图,而是少年自己锻造的龙骨与风帆。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