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培养一个孩子:越松弛,越强大

更新时间:2025-03-19 04:00  浏览量:7

焦虑的家长,倦怠的孩子

我留意到,这几年很多父母的焦虑,已经不再是追求卷了,而是对抗孩子对学习的倦怠。

一位四年级的男孩,每天放学后静坐书桌前,直到妈妈喊“现在该写作业了”才会动笔,在做奥数题时眼神发直,妈妈离开5分钟就停笔发呆。

妈妈问“这题怎么解?”,回答往往是“不知道,你告诉我吧”。

在我们收到的留言里,同样可以窥见这一亲子困境,比如:

孩子还是会做作业,但是做完是为了拿到手机玩;

买了很多课外书,孩子根本没有兴趣阅读。

“我已经不求他优秀,只是希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主动一些,这都这么难吗?”

在学习这件事上,父母似乎,既有眼前的短期焦虑,也有未来落后于人的长期焦虑。

而孩子,像是疲惫而麻木的“工人”,虽然配合完成任务,但是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并没有产生。

学习本该是快乐的事情,并且每个孩子天然也有向上的驱动力,但现实却是割裂的:

学=痛苦任务,读=打卡指标,知识沦为一时的燃料。

被“紧张感”绑架的家庭

很多父母感慨,现在的条件变好了,资源也变多了,但孩子却是越来越不爱学习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我的观察里,是因为 孩子太紧张了。

曾在一个访谈孩子的视频里看到,采访者问孩子: 爸妈跟你说得至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回答出奇的一致:

“作业做了吗?”

“快去做作业。”

“赶紧做作业去。”

……

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用 干,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学习。

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是评价“我”是否有价值的单一标准,而不再是出于自己生机勃勃的好奇心和兴趣。

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 学习不再是自己的事情 ,而是全家的期待。

周围人的「过度关注」,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作业比你重要,你要围着作业转。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种被凝视、被客体化的体验。

打个比方,当你要去做一件事,所有人都盯着你,催促着你;

即便你原本是喜欢干这件事的,也会因为被过度关注而害怕去做这件事,更因为害怕做错而不断犯错。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变得过度紧张。

而为了逃避紧张,人会启动隔离的防御机制: 不再产生自发的兴趣。

而对于这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

再加上,现代社会太多的家庭结构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这种被凝视着的感觉就更加无处不在了。

继而,太多孩子感觉到更多的是窒息,学习的自主感被家长取缔。

当学习变成唯一重要的事情时,但孩子又对此不产生兴趣和热情时,孩子就等于被困在一次又一次作业和考试里面,机械地完成任务,思维变得狭窄,生命力也变得紧缩。

他们头脑塞满知识,可惜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

并且更糟糕的是,外部世界提供了一个逃离陷阱:

短视频带来各种碎片化,诱惑太多太强,太多人注意力不集中,逃进这种即时的满足中,学习的能力正在瓦解。

重塑学习力,轻松学习的秘密

来到这里,很多人会问,怎么办?

家庭系统有一句话是这样: 关键不是父母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当父母说太多,孩子就会沉默;

而父母做得太多,孩子就会无力。

父母追着孩子完成自己的成长任务,一方面会让孩子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才这么不放心。

另一方面,孩子会觉得这不是他自己的责任,而是父母的,他们只是完成父母的要求。

这不仅不能重塑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在进一步消耗他们的活力。

相反,如果在一个自由空间,学习是孩子自发会做的事情:

孩子生出来就带着对这个世界天然的好奇心,在意自己是否有价值,这促使他们观察、模仿以及学习知识。

就像他们饿了就会去吃饭,冷了就想找温暖的地方,这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基本心理需求。

父母要做的并非成为孩子的监督者或塑造者,而是兴趣的点燃者和成长的见证者。

我常常在氛围轻松的家庭里,听到父母有这样的反馈:

孩子学习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经常超出自己的想象。

孩子的兴趣被点燃,所产生的动力是深远的。

父母在激发孩子兴趣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然而即便认识到这一点,当代常常“身心俱疲”的父母们依旧需要支持。

当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已然有一些类似叫叫这样的儿童数字内容平台,在以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作为出发点,帮助去重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具体来说,重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需要3个方面:

孩子有感觉,有兴趣

让兴趣、热爱驱动孩子,而不是任务驱动。

自主探索带来的学习热情是源源不断的,孩子感觉到的不再是任务的沉重,而是内心一股油然而生的喜欢。

恰到好处的挑战

这是有根据的,在米哈里的研究中,这是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之一:

事情不能太难,这样只会带来挫败感;

也不能太简单,这样只会无聊。

恰到好处的挫折,是我踮踮脚就能够得着,而踮脚的过程,孩子会生长出宝贵的耐心、专注力和效能感。

武志红老师说,人和人之间拉开差距,不是成绩高低,也不是财富多少,而是心流体验的品质。

具体化和及时反馈

在焦虑的家庭氛围里,孩子常常会感觉到许多的不确定性,和无穷无尽的迷茫。

孩子心中有一块苦闷的石头,如影随形——

我还要学多久,这个事情我能怎样一点点地做完?我究竟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而焦虑的反面,是具体和及时反馈,而这需要耐心。

乐在其中,比分数更珍贵

这三个特点看起来很简单,实操起来很难。很多父母也并没有体会过好的学习体验。

现在的父母压力太大了,压力一大,人一着急,一不小心就会用自己被养育的方式来养孩子,结果是全家痛苦。

所以我前面说了,关键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清醒的父母,不逼自己也不逼孩子,而是选择适合孩子的体系。

朋友跟我分享,大宝没有看书的习惯,虽然作业都做了,但是需要在监督之下完成。

而她深知,监督只是短暂的。

一个人要走得长远,内驱力和自主性是必要的。

只有孩子自己愿意,才能学得进去,也才能培养起来。

后来,她在叫叫App里,看到和孩子特质匹配的内容——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看纯粹的文字经常走神。

但是一打开叫叫,孩子就立刻被吸引了。

尤其是搭配有趣的情景演绎、 动画角色, 每一页都很有意思。

每次打开,孩子都手舞足蹈跟着小鸡叫叫叽叽喳喳的。

孩子带着好奇、思辨,参与大量的互动 , 循序渐进地理解了 整个故事, 每 天 这样 体验 15分钟 「有趣+恰到好处挑战+具体化及时反馈」的良性循环。 慢慢地 点连成线, 再连成面, 知识就这样在欢乐中,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孩子心里,孩子喜滋滋的,妈妈也很放心。 能如此留住孩子,也是因为叫叫对儿童多年深厚的研究:

2006年,纸媒时代,团队就开始做儿童纸质绘本了;

2018年上线儿童成长数字内容平台——叫叫App;当前还与阿里云、字节跳动火山引擎等深度合作,引入AI大模型,将AI应用于教、学、练、评全链路,来为儿童打造更加个性化、高互动性的学习体验。

到现在,叫叫深耕儿童内容领域已有18年,连续三年领跑中国少儿数字阅读市场,具有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

很多父母看中的是他们的理念: 以孩子为中心,从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出发去设计产品。

我个人比较喜欢他们团队 的个性化 体系。

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提供难度适宜的内容和成长计划, 清晰,不必硬卷。

这遵循的是国际“i+1”的理论,i就是孩子现在的水平,1就是加一点点难度。

很多孩子不愿看书,不是懒或笨,而是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水平。

他们团队发现了这一点,专门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团队,推出了「儿童中文阅读能力测评体系」。

这下就明白孩子为什么爱学了: 因为有意思 (兴趣) ,踮踮脚就能够得着 (适度挫折) ,心流状态自然就有了。

今年,叫叫旗下阅读、思维、小作家、美育等都做了升级,内容更加丰富和体系化了。

在碎片化的年代里,我们还得靠科学有用的学习方式来粘合破碎的注意力。

朋友说,有了叫叫,自己实现了从监工到园丁的转型,她的口头禅也从“去看书”变成“今天有什么发现啊?”

孩子们爱上了学习,更热衷于分享,很多她忘记的知识,经过孩子绘声绘色、带着场景演绎的讲解,焕然一新。

孩子成为了她的好奇搭子,而她也变成了孩子忠实的听众。

这比分数远远珍贵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