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总导演:动画行业需要拥抱技术变革

更新时间:2025-02-24 10:02  浏览量:1

《中国奇谭2》回归在即。

《中国奇谭》之《鹅鹅鹅》剧照。

《中国奇谭》系列首部动画电影暑期将跟观众见面。

近年来,以国际化水准讲述本土化故事,让传统文化符号以古朴醇厚且年轻灵动的方式闪耀荧屏,成为优质动画作品的共同“密码”。
2025年,国漫爱好者翘首以盼的《中国奇谭2》即将回归。在现象级动画爆款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著名动画人、《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分享了他在技术革新、审美提升、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他表示:“导演、创作者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语言。作为中国人,我们自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元素可以用。”

多元融合
传统与现代互鉴创新

在动画创作里,传统文化元素不是刻意强调的标签,而是可选用的丰富创作素材。中国动画自诞生以来就扎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土壤之中。《中国奇谭》系列巧妙地涵盖了古今故事,如《鹅鹅鹅》《耳中人》《刑天》源于《鹅笼书生》《聊斋志异》《山海经》等中国志怪、神话故事,《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则聚焦现代生活,展现了现代文明对乡村的冲击。
从赛博玉兔、鹅笼书生,到中国乡村、北京小巷,《中国奇谭》系列的各个故事在起承与转合之间、叙述与留白之中,塑造了一个充满中式浪漫色彩的奇幻世界,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命运与生活的思考与探索。
精美的画风、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中式审美,引发广泛关注。但陈廖宇直言,自己并非专门强调做中式审美的动画人,而是作为创作者,要找到自己的语言。中国人自然对本民族文化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传统文化元素是创作的选项之一,但并非唯一。
文化是多元的,中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也融合了诸多外来元素,如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就融合了印度、波斯等外来文化的元素。陈廖宇认为,“文化本身就像一个纵横坐标,纵轴就是时间轴,从古到今;每个时间点上还有一个横轴,即横向空间上的交流。只不过今天的交通、技术让交流变得更方便了,今天的横轴更发达了。”
创作者要善于将不同文化融入创作,“为我所用”。陈廖宇的目光很远,在他看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语境相结合,在接纳外来文化中不断推动传统元素创新发展,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

用心创作
专业与真诚并重前行

凭借独树一帜的国风美学和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演绎,《中国奇谭》一上线,就收获了如潮好评,豆瓣评分最高9.4分。即使已经播出两年,其口碑仍高达8.7分。陈廖宇认为,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能让孩子们接触到高审美的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好的动画作品,既要确保作品有深度,也要便于观众理解。
如《中国奇谭》开篇《小妖怪的夏天》,以小猪妖的视角折射现代社会职场,被众多观众真情实感地代入了身为“打工人”的自己。《鹅鹅鹅》则“采用有别于传统水墨动画的诗性叙事手法,着力把握六朝志怪小说‘离奇怪诞’风格特点,揭示现代人情感交流中的‘囚徒’处境,以及欲望支配下人心的‘隔阂’,展现现代人善变、多疑、孤独的精神世界。”借传统故事之壳,融入当代思考和情感,需要创作团队的专业与真诚。
在陈廖宇看来,专业素养是动画创作的基石。“你是做这个专业的,学了这么多年,积累了这么多经验,就要让自己的表达成立,让观众能看得懂。”动画创作者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熟练掌握动画制作的各项技能,从故事脚本的编写、角色形象的设计,到画面的绘制、特效的运用等,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创作者的专业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将脑海中的创意转化为生动的动画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
然而,仅有专业还不够,真诚在创作中同样至关重要。陈廖宇要求自己和团队时刻审视内心,无论是画面制作,还是情感表达,都要做到足够真诚。这种真诚体现在对故事的用心打磨上,不刻意追求完美,却能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者的真心实意。

拥抱变革
技术与艺术协同共进

从传统的手工绘制,到计算机生成图像(CG),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AI)辅助制作,动画的生产流程、创作方式和呈现效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在这股变革的洪流中把握方向,成为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关键课题。陈廖宇坦言:“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技术的变革。作为从业者,我们很容易掌握、适应这种变化。”
陈廖宇将AI这一新兴工具归为创作的“伙伴”,而非单纯被掌控的“工具”。当创作者试图让AI生成图形时,它部分符合要求的同时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这很像你的一个朋友,一个伙伴。使用AI关键在于如何与之合作,助力创作。”他指出,动画行业在技术变革面前,需要以开放且审慎的态度接纳新事物,探索其与传统创作方式的融合之道。
《中国奇谭》的八部短片就涵盖了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定格动画,也有CG、“三渲二”(用3D制作方式把人、动物模型、场景渲染成2D效果)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如《林林》就使用CG技术制作唯美的场景以及角色的外貌细节,再借助“三渲二”技术呈现出生动的手绘肌理感,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
在陈廖宇眼中,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是一把双刃剑,看似不断带来挑战,实则是动画艺术蓬勃生命力的体现。“任何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关系越密切,说明它的生存和生命力越强。”动画与时代变化、技术发展以及其他产业紧密相连,这促使动画不断进化。

奇幻再临
《中国奇谭》新作来了

2025年,国漫爱好者翘首以盼的《中国奇谭2》即将回归。此次,陈廖宇将携12位年轻导演带着9部风格独特的短片,融入人间烟火,延续“用中国方式讲中国故事”的内核,深入探讨人的自我身份、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以本土语境下的奇幻想象力,为观众打造一场脑洞大开的视觉盛宴。
在创作阵容上,不仅有第一部的部分原班导演回归,还迎来了一批新鲜血液。谈及选导演的标准,陈廖宇表示:“导演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对世界的敏锐感知,拥有自己的视角、观点、审美,而且不是零散的。同时,还应构建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与表达系统,是个‘有故事的人’。这里的‘故事’涵盖广泛,意味着知识结构丰富多元,认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又不失独特观点与表达角度。”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暑期,《中国奇谭》系列首部动画电影《小妖怪的夏天:从前有座浪浪山》也将与观众见面。从短片迈向大电影,陈廖宇始终坚守“创作者有责任提高观众审美门槛”的理念:“我们最执着的追求,也是最高的要求,不仅是剧情、制作规模和复杂程度的全面升级,更在于审美层面的显著提升。”
2025年,《中国奇谭》系列如何突破自我,以更高的审美标准,为中国动画书写新的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李俊儒
图据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