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放飞“笼中鸟”,还儿童游戏的权利

更新时间:2025-02-04 15:58  浏览量:15

放飞“笼中鸟”,还儿童游戏的权利

作者 真快乐作文创始人杨克顺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可相对于目前大多数在校的小学生来说,游戏似乎与他们无缘,从踏进小学门槛的哪天起,他们便成了“笼中鸟”被学校的围墙禁锢起来,他们爱玩的天性被限制,游戏的权利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儿童在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下失去了最可宝贵的童心童趣。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是学校教育者冠冕堂皇地剥夺儿童游戏权利、窒息儿童活力、抹杀儿童天性的理由。对于什么是儿童?童年应该怎样度过?在教育者眼里,作为过来人,他们似乎有足够的理由告诉小学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以作为前车之鉴,可使尚处于童年的他们少走弯路。对于教育者“一切为了孩子”的良苦用心,我们绝无心存疑惑。但教师也正是以此为托词,把自己的主观传统观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在这背后却掩饰着太多的教育者的谋划,如为了校际间的竞争,教师间的竞争等,他们不惜把小学生埋在书山之下,淹没在题海之中,置小学生的感受而全然不顾,即使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给孩子“减负”,“ 减负”减了这么多年,孩子的“负”真正意义上又是减了多少?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玩的时间、空间,真正意义上又提升多少?这些,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大都心知肚明。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是导致学生玩的权利被剥夺的主要原因。目前,许多农村小学仍存在着单一把学生成绩作为对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为了获得学校的领导的认可或拿奖金、评先进,不惜以牺牲学生的天性为竞争筹码,给小学生“编圈子”、“压担子”,学生在“学而优则仕”的圈套里,背负着教师的期望和学习的沉重负担,痛苦地挣扎,玩和游戏离他们越来越远。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者借以抹杀儿童天性最正当、最理直气壮的借口。教师作为成人、过来人,自以为是真理的化身,他们往往赋予儿童的天性以贪玩、无节制、自觉性差、缺少自律等消极的内涵,儿童世界一向被成人作为改造的对象。于是在学校教育中给孩子制定一百条的限制,这不准,那也不准。在他们的观念中“勤有功,嬉无益”,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负责,他们视儿童就像一块面团,可以任凭他们的主观教育理念打造或模塑。也正是在他们用心打造塑模的过程中,独立意义上的儿童世界消失了,儿童的心灵被扭曲了。有这样一个事例:

据媒体报道,2021年的一天,一位美国女学者在国内一所公园里看到一棵大树,树干东歪西扭,煞是好看。她便向公园里的园艺师打听其中的缘由。园艺师自豪地说:这棵树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园艺师精心培育而成的,上一代园艺师按照他的审美情趣加以休整扭动,下一代再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接着再扭,一代接一代,终于成了这美好的“风景”。正当这位园艺师为自己的技艺自豪之际,女学者不禁哭泣:“你们这样拧来扭去,这树该有多痛苦啊!”

这简直就是对自然天性的戕害!但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模儿童灵魂的过程中又何尚不是如此,这其中儿童的痛苦又有谁知?

著名作家严文井曾说过:所有小动物都没有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教师,他们的本领是怎样学来的呢?从玩中学来的,玩中有很多技能,技能关系生存。如猴子爱跳着玩,从很高的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跳过去就是生,跳不过去就是死亡。你说这“玩”重要不重要?这“玩”是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

由此可见,游戏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相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来说,同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活动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儿童的世界有其独特的规律性,遵循其规律教育就能成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顺应其天性,儿童才会有健康的人格,解决问题的智慧,良好的人际关系,愉快的情绪体验…..著名的作家老舍在教子章程中指出:“应该让孩子多玩,多游戏,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他深得顺起自然、因势利导之妙,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给他们营造一个小天地,不必规定过多的条条框框。学校教育应该是一种崇尚自然的教育,理应少一些教育的人为性、为我性和功利性,多听听孩子的声音。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调节儿童的学习,充实他们的生活,发展他们的志趣,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让游戏渗透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放飞“笼中鸟”,给小学生以自由,还他们应有的游戏权利,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结出善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