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葛昱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5-01-22 19:36  浏览量:26

今天在小区的图书馆查资料,有个小朋友的培训班在开课。几个老师带着十几个小孩子,围坐在一圈,老师带着南瓜、胡萝卜、青椒、大白菜,这就是实际的教具,挺不错。

其实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明明辣椒就在手边,非要带孩子们看书上画着的辣椒,到底是要认识“辣椒”两个字呢?还是要认识什么是辣椒呢?要知道辣椒啥味道,其实直接咬一口就知道了,非要给孩子们描述辣椒是辣的,辣的人流鼻涕淌眼泪脸都变形了。

如果没有道具也就算了,分明是有道具,但是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引入到世界之外的全凭想象的新世界。

前两天天乐科创城项目发布会,我们有一个项目就是“天文”,这个项目里设置了一项“钻木取火”的子项目,让孩子们真实体验一下如何从木头里取出火来的。问各位家长是否知道钻木取火的原理,100%知道,再问是否有真实地操作过钻木取火?100%没有。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很多原理是清楚的,而且仅仅是完全的听取和记忆,作为知识掌握得很到位,但是作为“技能”却被忽略到九霄云外。

木头到底能不能取出火来?古人能做到我们能做到吗?别人能做到自己能做到吗?这些我们都不曾怀疑过吗?

最为关键的是,竟然有人认为“钻木取火”与“天文”不是同一个领域,天文不应该研究钻木取火。这也就算了,还有人认为,您设计的天文和野外生存,那根本不叫做学习。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是化学和物理的实验课,不用坐在那里死死听讲。“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的莫名其妙”,这种尴尬在实验课上是从不会有的。上大学我也最喜欢“金工实习”课,我们很开心于一块铁疙瘩在车、铣、钻、磨等一系列工艺下,最后变成一个可爱的小锤子。我相信大家都与我一样喜欢亲身参与的感觉。但是很可惜,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却是个教育的稀缺资源,物料不够、时间不够、老师不够、实验室不够、条件不够。

我常常想,我能考上985,可能不是我的学习力记忆力,而是我的想象力比较强,各种实验全凭想象。这种想象还需要符合逻辑和科学。这是一种被划定范围被圈定边界的想象,这种想象如果冲破所设定的边界就会被打一个红色的“X”,所以我们需要一边想象,一边谨小慎微避开可能出现的红色的X。所以那种天马行空的突破性的挑战性的创新性的颠覆性的想象,在这种有边界的逻辑中是很难出现的。

这都到了信息时代了,学习还是需要打开书拿上笔戴上眼镜一字一字阅读,嘴里默念,心里理解,脑里记忆,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这种学习方式让我们失去了多少还不清醒吗?舍大取小,舍本逐末的学习路径戕害的天才还少吗?这里的“大”是指大千世界,这里的“本”是指世间常在之一切。

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以人为本,以世为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柔以取束,刚以取柱。说这些容易谁都会,问题是,就像你回老家出发前需要先有个像样的“高德地图”一样,人生一登场就需要有个像样的“师父”。很显然,除了天父谁敢做这样的师父?以世为师,以天为父。作为父母最大的职责就是让孩子看到真实的世界和带到真理的面前。

人世间之所以是个好地方,是因为春夏秋冬大江南北常年各种花草树木尽情舒展,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精彩和不凡。如果有人宣布,所有的花都必须在每年6月7号、8号一起开花,开的好是花,开不好就不是花。谁要宣布这个命令,想必可能是个疯子。这样的要求梅花的爸妈怎么想?菊花还有脸开在秋天吗?木棉花还有啥成就感?铁树是否要重新考虑它存在的意义?

人类很有意思,单个人智商很高智慧很深,但是群体智慧和群体智商,尚处在儿童时期,就是争争吵吵斤斤计较嫉妒纷争你推我搡偷窃躲掩的一群心智不全的孩童。这也是有人所说的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人类就是乌合之众。

人这一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段旅程,因为自己的有限从而无法完成对无限世界的探索,相比于对身外世界的探索,人类对自身内心深处的了解,更是少而荒谬。所以在世为人一生活不出自己,也接纳不了别人,最终去到的地方根本不是自己曾经的想象。万丈豪情出发,却最终走了一段荒唐的旅程。

葛昱菲:独立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