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让人“累觉不爱”的教育模式,到底是谁造成的?

更新时间:2025-01-22 04:22  浏览量:21

家长会上,老师展示了某家长的育儿模式:因为孩子考了94分,家长气得睡不着觉,连夜制作了一张表单,详细分析了孩子出错的原因和各种惩罚方式:字迹不够工整、读不懂的地方不做标记、比大小容易搞反、母题掌握不全...... 惩罚措施更是包罗万象,包括但不限于2天不看动画、罚跳绳300下,错1道罚10道等等。然后认为95-98分是合格,95分以下重做试卷,90分以下重做2张试卷...... 看得家长们头晕眼花,顿觉累得浑身发麻!这是刚上小学的孩子啊!难道不是天真烂漫、充满好奇的年龄吗?用繁重的课业惩罚来打压孩子,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厌学吗?很难想象若这种方式继续下去,孩子能承受得了吗?

貌似与此相反,那个全网“闻名”的周微妈妈,因为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作业未完成、被留堂而怒不可遏,用晾衣架暴打女儿,并在班级群发打完孩子的照片,还质问班主任为什么总@她,并要求以后不要再管周微。

一个妈妈事无巨细地“教育”孩子,被当做典型在班级家长会上示例;另一个妈妈暴躁愤怒地“教育”孩子,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别人。这两个看似教育模式相反的家长,其实可以归为一类——她们用极端的方式制造了令人窒息、细思极恐,“累觉不爱”的家庭教育环境!

被打的周微

很多人对曾经发生的两个极端案例记忆犹新:2019年4月17日晚,上海卢浦大桥的车流滚滚中,一辆轿车上的一名17岁男孩突然冲出汽车后座,纵身跳下,随后追出的男孩母亲没能及时阻拦,跪下捶地哭泣。什么样的绝望能让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忍无可忍、毫不犹豫地放弃生命?仅仅因为男孩跳桥前曾与母亲发生争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职校二年级的孩子,一定是背负着母亲大量的指责和不间断的埋怨,日积月累中情绪没有发泄的途径,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如果家人能给予宽慰和提供解决建议,花季少年何至于绝望自杀?

还有2020年9月17日,武汉初三的男生张某锐和同学课间玩扑克后被请家长,众目睽睽之中,其母亲以扇耳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张某锐随即从五楼跳下。后来人们得知,孩子的母亲因为丈夫出轨而离婚,生活窘迫,打三份工艰难养家。接到老师的电话后,她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后果。但张某锐的死仅仅是因为突然被母亲打了耳光吗?他被母亲打骂后低头的那一刻,是无数次被指责、打压的瞬间集聚在一起的痛苦表现。学校待不下去了,回家面对的又是可以想见的压抑环境!他无路可去,只能自杀!令人同样痛心的是,男孩母亲因为极度悲伤懊悔,最终选择自杀。

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学习多半是辛苦的,学校活动少、课业繁重。从上学前班开始,一个个本来活泼好动的小精灵,就要学会遵守校规校纪,在既定的轨道上跑出自己的未来。每个孩子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除了天性使然,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环境的熏陶。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更是孩子持续探索和对抗压力的前提。在情感上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情感,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才是父母首先要做到的。

我曾经问过班级里的“学霸”,他们很多都没有补过课,学习上也没有痛苦的感觉。虽然人人都会经历成长的挫折和烦恼,但是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是激发孩子自觉性的沃土。而那些成天被父母逼迫学习、让孩子承受与年龄不相符的压力的父母,他们正用自己的负面情绪扼杀孩子的灵性!在面对学习压力时,内心没有力量的孩子,总是存在内耗的现象,不仅成绩无法精进,生活也是一塌糊涂。稍有烦恼,就会无限放大以至于让自己窒息!

所有人都应该明白: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家庭是出处更是归处,学校是路径还是阶梯,社会是平台也是舞台!它们应该搭建起自由的桥梁,而不是纠缠成沉重的枷锁!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