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开学季,关注学校传染病,守护儿童健康
更新时间:2024-09-26 01:06 浏览量:14
9月开学季,温差变化大,学校人群聚集,青少年儿童免疫力较低,各种传染性疾病犹如一个隐藏的“小怪兽”,时刻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流感、水痘、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等都是家长们常常担忧的传染性疾病,了解它们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和预防措施,对于保护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有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流感、水痘、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等,它们的传播途径为密切接触、飞沫、粪口传播,当我们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慎接触到了被患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污染的用具,或与患者同处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饮用或食入被污染的水和食物都有可能被感染。这些疾病传染性较强,常年均可发病。在幼托机构、学校、游乐场等儿童聚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更容易出现聚集性发病。
二、感染后的症状表现
(一)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在感染诺如病毒后通常在12—48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发热、肌肉酸痛、头痛、乏力等全身表现,幼儿患者呕吐较为普遍,大龄儿童腹泻较多。一般来说,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在2-3天内即可自行恢复。
(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季节性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或病人分泌物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塞、流鼻涕、咽痛、咳嗽等。
(三)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发病较急,病初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起病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呈向心型分布,躯干多,四肢少。皮疹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疱液初透明后浑浊,疹周红晕。疱疹出现1-2天后干枯、结痂、红晕消失。1周左右痂皮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
(四)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初期症状通常为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随后在口腔黏膜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样水疱,手足、臀部、四肢出现斑丘疹,后转为周围绕以红晕的疱疹,疱内液体较少。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数患儿在一周内自愈,预后良好,但少数病例进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五)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以一侧开始的腮腺肿痛,1-4天后波及另一侧,疼痛于张口咀嚼及进食酸性食物时加剧,局部灼热但不红。部分患者伴有颊粘膜充血、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等。无并发症者常在10-14天左右自愈。
三、预防措施
(一)家庭与个人预防措施
1.避免接触患者及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食品。
2.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不与他人公用毛巾等物品。
4.注意饮食卫生,给孩子提供新鲜、干净的食物,水果蔬菜要清洗后食用,避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防止病从口入。
5.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摄入,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抵抗力。
(二)学校方面的预防措施
1.加强校园卫生管理,定期清扫校园环境,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儿童玩具、娱乐设施浸泡擦拭消毒。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场所使用紫外线灯消毒,保持通风良好,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小时,减少病毒和细菌滋生。
2.健康监测与报告制度:实施晨检制度,建立并执行学生及教职工的健康监测制度,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避免交叉感染、聚集发病。
(三)社会方面的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宣传: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丰富活动形式,普及传染病预防知识,提高儿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和家长正确认识疾病,科学应对疾病。
2.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学校和各医疗卫生单位做好宣传,普及疫苗相关知识,孩子家长应按时带儿童到正规医疗机构接种手足口、水痘、麻腮风等其他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确保易感人群得到有效保护。
以上这些传染性疾病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潜在威胁。社会、学校、家庭和每位孩子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常见传染性疾病的认知,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青少年儿童感染的风险,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