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要爱“玩”、会“玩”,指导和陪伴学生“玩”
更新时间:2024-11-27 07:03 浏览量:1
全文长 1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 分钟大家都知道,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是儿童最佳的学习方式,当然,玩的主要方式是游戏,因而游戏不乏为学习的重要补充。
其实,任何一个中小幼学生都有玩的权利。因为国际《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十八岁以下的任何人都被定义为儿童,这样看,即使是十七、十八岁的高中学生,他们也属于儿童的范畴,更别说是初中学生了。
既然如此,中小学校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把玩的权利还给孩子,既要把玩视为学习的重要组成和重要内容,又要挤出时间让孩子玩。
要让孩子玩,教师先要爱上玩、学会玩。因为我们只有具备了玩的能力和底气,我们才能组织、指导和陪伴孩子玩,我们才能靠近和了解孩子,我们才能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和他们有共同语言,我们才能博得他们的胜任、好感和依赖,我们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
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玩的情景以及不少教师和学生一起玩的故事。
比如我读小学时,老师教了什么,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但启蒙老师和我们一起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包括一起滚铁环、掰手腕、踢毽子、弹玻璃球等游戏,至今仍历历在目。
比如李镇西老师刚开始工作时,为了及早取得学生的信任,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在草坪上斗鸡、摔跤,在山坡上野炊,在晚上举办篝火晚会……总之,“玩”,让学生有了可以倾诉的渠道;“玩”,使学生对他无话不说;“玩”,成了他教育学生的最佳方式;“玩”,使他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比如我看见不少幼儿园老师经常和孩子一起搭各种形状的积木,一起用黏泥捏出各种形状的小动物,一起荡秋千…….
可悲的是,当下不少教师除了会上课,几乎不会玩,甚至厌恶玩、反对玩,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好好玩过,或者说应该在玩的时候,他们却被机械重复的作业、无休止的考试和大量的课外补习捆住了手脚,导致他们丧失了玩的能力,导致现在的他们都无法指导和陪伴孩子的玩,导致他们缺少和孩子的共同语言与共同爱好,导致他们和孩子走不到一起,导致他们上课以后就走人,导致教育教学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以为,我们不要认为教师的玩是“不务正业”,而要认识到教师的玩有利于培养师生感情,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不要认为学生的玩会荒废学业,而要认识到孩子的玩是天性使然,是开发他们的智力的契机。
我们更要认识到,能和孩子们玩到一块儿,这是我们的天职,我们要努力找到这种感觉,努力做玩的有心人,尤其是要开发和提升寓玩于教、寓游戏活动于教学之中的能力,在这方面,已故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于永正老师常常放下身段,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扮演角色,一起表演情景剧。
比如在上《狐假虎威》一课时,于老师扮演狡猾的狐狸,与扮演老虎的学生斗智斗勇;在上《小稻秧历险记》时,于老师把穷凶极恶的野草演得活灵活现;最有趣的是上口语交际课《爱鸟》,于老师胡子一贴,帽子一戴,猎枪一举,摇身一变成了猎人。孩子们见“猎人”举枪瞄准树上的小鸟,都急了,纷纷上前劝说,列举小鸟对人类的好处,痛陈打鸟的危害,最终让“猎人”放下了猎枪……
这样的游戏和好玩,既挖掘出了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又玩出了课堂教学的新花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实际上,教师的“玩”也是能力的体现,因为爱玩会玩的教师对学生更有亲和力、影响力、号召力和感染力。
如果当下的我们不爱玩、不会玩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应认识到玩的重要性,既要从零开始、重新开始去学习玩的本领,又要放下架子,放弃面子,抓住一切机会,虚心向同行、学生、家长等学习,尽快补好玩的短板,促使自己从玩的新手变成玩的能手,这样,我们才能陪伴和指导学生“玩”出新花样,才能帮助他们“玩”出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玩”出素质教育新天地,从而为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往期精彩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