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观察 | 特殊儿童研学游,需要特殊安全标准
发布时间:2025-08-15 10:53:19 浏览量:2
“孩子,你在哪里?”近日,一名8岁特殊儿童在云南大理苍山参加夏令营活动中走失,400余名搜救人员在苍山密林间冒雨昼夜搜救,不幸依然降临——8月13日下午,该名男孩的遗体在苍山上的一处山涧里被发现(据8月14日澎湃新闻)。
这场悲剧引发了一连串沉重叩问:涉事夏令营资质是否合规?特殊儿童能否独立参团?带队老师是否具备专业的“行为干预”能力?质疑声背后,是公众对研学旅游安全性的普遍忧虑。
研学旅游,因其兼具教育与体验的优势,近年来热度高涨。其中,不乏一些特殊儿童参与。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兼具教育性与疗愈性的实践活动,研学旅游对促进孤独症等群体的社会融合可能有独到价值。涉事机构也正是打出“自然疗愈”的口号,接收了包括发育迟缓等儿童在内的特殊儿童。但需要明确的是,研学机构不能仅靠渲染这种特殊研学的意义来吸引家长,更要切实扛起对孩子的安全防护责任。
作为组织者,如果安全保障责任没有尽到,就可能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机构需承担侵权责任,除非能证明已尽到了教育和管理职责。目前,涉事机构相关责任人正在接受调查。最终结果如何,尚需静待相关部门的调查处置。但追责之外,更应反思的是:当研学旅游遇上特殊儿童,如何能让安全保障更加精准、高效?
痛定思痛。必须以此次事件为教训,不断推动完善研学旅游安全标准升级,为特殊儿童研学游织密安全防护网。
首要的是弥补制度空白。现行《研学旅游服务要求》虽为行业通用标准,却缺乏针对特殊儿童的专门规范。相较于普通儿童,特殊儿童安全意识薄弱、自护能力欠缺,风险感知与表达能力也截然不同。例如,特殊儿童可能在社交和语言上存在障碍,遇险时非但难以呼救,反而可能因恐惧而躲避陌生呼唤,大大增加搜救难度。用一套“万能”标准应对所有儿童,看似合规,实则忽略了关键风险点,甚至可能因“安排错位”引发事故。因此,必须建立起针对特殊儿童的专门准入、照护与安全标准,且标准必须更严苛、更细致,从源头上强制研学机构将“精准适配”落到实处。
制度完善只是一方面,如何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和风险应对处置能力,同样不可忽视。当前,研学旅游机构接待特殊儿童的情形相对较少,经验不足。但正因如此,相关机构更要提高警惕,深想一层、多做一步,必须做到“一人一策”,基于每个孩子的具体状况定制专属安全保障方案。同时,必须充分引入现代技术手段:为儿童配备定位手环,使其行踪可实时监控;运用智能发声设备,便于儿童一键发出求助信号;穿戴显著的反光识别服,提升夜间或恶劣天气下的可视度;必要时,设置“电子围栏”系统,一旦孩子脱离预设安全区域即刻报警。技术投入固然会增加成本,但与守护无价的生命相比,微不足道。毕竟,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更精准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