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医”线 守护童心践初心——建院11年,厦门市儿童医院培育起一支本土高素质儿科人才队伍
发布时间:2025-08-15 10:02:25 浏览量:1
晨报记者 黄伊娜
通讯员 陈苹
11年前,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正式落成,厦门拥有了独立建制的儿童专科医院,通过“市校合作”模式高位嫁接全国最顶尖的儿科优质资源。如今,该院已培育出一批扎根本土、技艺精湛的高素质儿科医护中坚力量,学科建设卓有成效,谱写了儿科发展新篇章。
今天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起走进厦门市儿童医院,听听青年骨干医生的从医故事。
心胸外科副主任张德重:
17载耕耘护佑童“心”
无影灯下,厦门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德重佩戴着高倍放大镜,双手稳稳地在患儿心脏上精准操作。这样的场景,在他17年的从医生涯中,已上演了无数次。从中原城市到东海之滨,变化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守护儿童健康的医者初心。
迎难而上 深耕小儿心胸外科
张德重的从医之路始于成人心胸外科,主攻先天性心脏病方向,读研期间,他在导师的带领下转向了更具挑战性的小儿心胸外科领域,并扎根临床一线多年。2023年,出于职业发展的考虑,他从山西来到厦门,加入厦门市儿童医院心血管中心团队。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儿心胸外科医生,需要漫长的成长过程。从刚出生的新生儿到十几岁的青少年,从相对简单的房间隔缺损治疗到复杂的法洛四联症手术,医生都需要十分熟悉。而小儿心胸外科手术极具挑战性——新生儿的心脏只比一颗圣女果稍大,再大些的患儿,心脏也不过鸡蛋大小。要在如此微小而精密的器官上动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是极大考验。不仅如此,儿童病情变化快,个体差异大,并发症多,非常考验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判断力。“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张德重说道。
创造奇迹 救治全球罕见病例
谈起从业生涯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今年救治的一名全球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来自泉州的乐乐(化名)出生后体重增长缓慢,一个多月大时只有6斤多重。焦急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到了厦门市儿童医院检查。超声及CTA检查结果让大家都感到惊讶——正常来说,人的左右冠脉都起源于主动脉,但乐乐的左右冠脉血管竟汇聚成一支,并接入了右肺动脉。
张德重介绍,此类患儿的冠脉供血完全依赖肺动脉,随着孩子出生后肺动脉压力下降,冠状动脉逐渐失去有效血供、氧合,患儿情况将急转直下,90%的患儿会在1岁内死亡,救治率极低。这类案例在世界范围内的报道仅9例,成功救治的案例更是少见。
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团队、儿童重症医学科团队在黄国英名医工作室、陆国平名医工作室专家的指导下,展开多学科深度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最终顺利将错接到肺动脉上的冠状动脉精准“移植”到主动脉上。经过术后密切监护,历经两周生死博弈,患儿最终平稳脱险。
暖心关怀 让医疗更有温度
十七年如一日,张德重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着孩子们脆弱而珍贵的“小心脏”,也点亮了无数家庭的希望之光。对他而言,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无可替代。“治好一个孩子,他的一生都将因此受益。”张德重感慨地说,“看着他们术后一天天好转,最终能和其他健康孩子一样跑跳、上学,那种欣慰感是我最大的动力。”
张德重的责任感和关怀并未止步于手术室和病房。他和不少患儿家属都保持着联系,家长们遇到孩子用药的疑问,常常会通过微信向他咨询。张德重也总是耐心地回复这些信息,用专业知识和细致关怀,为一个个家庭带去安心。
呼吸科学科带头人林晓亮:
守护儿童畅通呼吸之路
生命就在于一呼一吸。每一天,厦门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林晓亮和他的团队都在为保障孩子们顺畅呼吸全力以赴。
精准诊断 揪出蛛丝马迹
高考填报志愿时,林晓亮就选择了儿科学。实习期间的一次学术讲座,让他看到了小儿呼吸领域的广阔天地,他决定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小儿呼吸科,一路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小儿呼吸科领域持续精进。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一个简单的咳嗽,背后可能隐藏着100多种原因。”林晓亮深知,呼吸系统疾病的精准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他常常告诫年轻医生,面对患儿要“多留一个心眼”,保持高度的敏锐。“一次咳嗽、肺炎不复杂,但如果咳嗽、肺炎反反复复发作,背后很可能有别的原因。”他强调,必须像侦探一样,留意每一个细微的蛛丝马迹,深入排查过敏、免疫缺陷、气道结构异常,甚至罕见病等潜在病因,为患儿找到真正的病因。
未病先防 强化科普宣教
哮喘是最常见的儿童慢性气道疾病。这恰恰是林晓亮读研、读博期间主攻的领域。如今,作为科室主任,他更是将哮喘的规范诊疗和管理作为科室的重点工作之一。
哮喘会跟着孩子一辈子吗?会影响长个子吗?还能不能上体育课?面对这些家长普遍的焦虑,林晓亮认为,仅仅依靠诊室里的短暂交流远远不够,他大力倡导哮喘的科普宣教工作。在他的推动下,科室每年定期举办“世界哮喘日”公益讲座与义诊活动,将最新的诊疗理念和居家护理知识传递给家长。他还带领科室团队建立了多个哮喘专病科普微信群,利用班外时间收集家长们的疑问,每月两次在群内进行集中科普答疑,将健康知识送到家长身边。“儿童的健康管理,尤其是像哮喘这样的慢性病,需要家长共同参与、全程管理。我们希望通过知识的普及和有效的沟通,真正为家长赋能,共同守护孩子的呼吸健康。”林晓亮说道。
“患”位思考 搭建沟通桥梁
在小儿呼吸科,医生面对的不仅是病痛中的孩子,还有忧心忡忡的家长。林晓亮深知,有效的沟通是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良药”,“换位思考”是他经常提到的关键词。他要求年轻医生在沟通时带着同理心,耐心细致地向家长解释清楚病情、可能的病因、治疗方案以及预期效果,尤其要安抚好家长紧张焦虑的情绪,给予他们治疗的信心。“只有家长理解了、安心了,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共同帮助孩子战胜疾病。”
儿科医生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但对于林晓亮而言,看到孩子们经过治疗康复出院,呼吸顺畅、脸色红润,重新活蹦乱跳,“这是作为医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