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 低龄儿童逛博物馆:是启蒙还是负担?
发布时间:2025-08-14 14:35:26 浏览量:2
暑期来临,博物馆成了不少家庭的打卡地,许多家长带着尚处低龄阶段的孩子走进场馆。面对这些脚步蹒跚的小观众,有人觉得这是早早开启文化启蒙的好机会。也有人担忧孩子年龄太小,难以真正投入,这样的参观或许会成为一种无形的负担。本期观潮就与大家一同说说“低龄儿童逛博物馆”这一话题。
本期主持人:曾宇昕
以数字革新激活博物馆对低龄儿童的文化启蒙
博物馆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殿堂,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应成为儿童感知历史、触摸文化的启蒙阵地。目前多数博物馆的展陈体系仍以成年观众认知习惯为基准,与低龄儿童的认知特点存在错位,缺少持续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兴趣点。
破解这一困境,数字赋能是关键抓手。通过VR重现文物场景、AR激活互动体验、AI生成童趣化讲解等方式,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具象体验,既能契合低龄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升其专注力,又能减少对其他观众的干扰。博物馆需主动作为,开发适配低龄儿童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将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变得更加有趣起来,满足低龄儿童天真烂漫、好奇心强的探索需求。家长也应信任博物馆的专业服务,与馆方形成协同,共同守护孩子的探索欲。
从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础职能出发,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低龄儿童的启蒙乐园,不仅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培育文化自信、厚植文明根基的战略举措,让文化启蒙在科学引导中真正落地生根。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
逛博物馆不仅仅是遛娃
暑假的各类博物馆里,总能看见踮着脚甚至含着奶嘴看展的“小游客”。家长群体对此主要有两种心态:一方面是功利化教育观驱动,将参观博物馆视为知识积累的“投资”,用可量化的教育成果作为评判标准;另一方面是受限于免费场馆的便利性,将其作为暑期遛娃的“托管场所”和“亲子乐园”。破解这一矛盾需多方协同努力:家长须跳出“见世面等于长知识”的认知误区,更应重视感性体验对低龄儿童性格塑造的价值;博物馆可探索分龄化服务体系,设置儿童专属时段、区域及互动设计,让展陈对儿童更友好;公共部门则应加大儿童文化空间供给,缓解暑期“遛娃难”的现实刚需,避免博物馆被简单异化为亲子休闲的免费场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叶明睿)
让幼儿在博物馆不“盲目”参观
家长带孩子逛博物馆,不能止于“遛娃”的形式,简单地“带到”即可,更不能毫无准备、漫无目的地闲逛。家长们要结合孩子近期的兴趣点,选择与他们近期读过的书籍、提过的问题相关联的展馆,将博物馆与孩子当下的生活、已有的认知紧密连接起来。当孩子没有明确的兴趣方向和游览目标时,科技馆、自然博物馆这类互动性较强的场馆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家长不妨先带着孩子阅读相关书籍做好铺垫,如此一来,当孩子在展厅实地看到书中提及的文物、展品时,心中自然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当父母为参观博物馆投入精力、做足准备时,这份对学习的热情无疑也会感染孩子,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
(上海市静安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韦俊萱)
网友声音
前排网友:
@摸鱼人:别强迫孩子“看懂”啥,我家娃逛完恐龙厅就画了一堆“会飞的长脖子龙”,博物馆的意义可能就是激发想象力,不是考试!
@常驻搬砖工:3岁前真别强求看展,但儿童互动区的陶泥课超棒!孩子捏出歪歪扭扭的杯子,说这是“给兵马俑喝水用的”,这种文化启蒙我服!
@狂热爱好者:传统博物馆确实不适合低龄娃,但科技馆的AR文物投影超吸引人!孩子能“摸”到虚拟的青铜器,这种沉浸式体验才是正解。
@冰棍:见过太多家长把博物馆当“托管所”,孩子哭闹全靠冰棍安抚。与其硬塞知识,不如先让孩子愿意“待着”,慢慢来。
你经常带小朋友去哪类博物馆?欢迎在下方投票处参与选择!
下期话题预告:
“耳朵经济”焕发新“声”机
如今在大街上、公交车站、地铁里、餐厅内,耳机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出行搭子”,越来越多的人用声音打发无聊、探索世界。不仅如此,从听歌到听书,从语音社交到虚拟偶像,这种听觉文化还悄然改变着大众的社交生活,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掀起了听觉社交的新时尚。
“耳朵经济”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参与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当下行业发展仍暗藏诸如内容端粗制滥造、版权领域乱象丛生以及业态同质化等杂音。“耳朵经济”将何去何从?请把你的观点发到rmzxbxwplb@163.com,邮件主题注明@观潮:“耳朵经济”带来的改变。也可以扫一扫“下期话题”二维码,在人民政协报微博“西八里庄观潮”留言,我们将选择有代表性的来信和观点,与读者分享。
本期主持人:曾宇昕
新媒体支持:李木元 易欣 徐康辉 郑真鑫
编辑:罗欣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