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山:困在亲子旅行里的家长,何苦“自我感动”?
发布时间:2025-08-13 15:54:26 浏览量:1
萧山朱女士为网红机位打车到小麦岛,结果父女三人因人多和太热拒不下车,万元旅行预算换回一张车窗外的“景点未遂”自拍;青岛啤酒博物馆排队长龙中,一位妈妈不忘时刻提醒“记住德国酿造工艺,不然白来了”;五星级酒店大堂,一家三口狼狈地打开笔记本电脑上传打卡作业……这些魔幻场景,构成了当代亲子旅行的讽刺画卷。暑假进入倒计时,社交媒体上不断涌现出“再也不来了”的疲惫宣言。家长带着孩子辗转于各大景点,美其名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实却是孩子被暑热、人流和睡眠不足折磨得苦不堪言。
在消费主义与教育焦虑的双重裹挟下,亲子旅行仿佛异化为一场耗资不菲且令人难以捉摸的集体行为艺术。家长在朋友圈晒出九宫格美照收获点赞时,是否听见了孩子无声的叹息:“妈妈,我们到底在赶什么?”
旅行沦为物质的狂欢,暗藏着快乐通胀的隐患。“以前去趟公园就能开心一天,现在连游乐场都嫌不够刺激。”家长张女士的感叹戳中了无数家庭的痛点。她发现,旅行归来后,8岁的女儿每天把“没意思”挂在嘴边,做作业时心思早已飞向下一个目的地。这种快乐阈值的飙升,被家长圈形象地称为“快乐通货膨胀”。究其根源,是“放纵式带娃”在旅行中的泛滥。张女士的旅程堪称典型:长途车程中,孩子不断拆开各种平时禁食的零食,尝一口不合胃口就丢弃;每到景点必买纪念品,到手第二天就失去兴趣。这种消费型享乐如同精神麻醉剂——用金钱购买的短暂刺激,不断拉高孩子获得快乐所需的“剂量”,却剥夺了他们从平淡日常中发现惊喜的能力。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的《幸福之路》第四章“无聊与兴奋”中,明确批评了现代父母过度提供娱乐的行为:他们给孩子提供了太多太消极的娱乐,如电影、美食之类,他们没有意识到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之于儿童的重要性,而那些不同的日子只是偶尔才有。人生的欢愉应该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获得,而不是在人造娱乐活动获得,不是通过遥远的旅行获得,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有深刻的真实的欢愉可满足感。诚然,同样的道理,放在成年人身上也十分受用。
旅行箱里除了衣物零食,作业本已成“隐形标配”,教育焦虑正在无声迁徙。“真是一次折腾的旅行,全程都在催孩子赶作业!”青岛家长王洋阳刚从深圳归来就忍不住吐槽。这并非个例,宁波妈妈张倩的遭遇也引发广泛共鸣:在机场,儿子以“旁边小孩吵”为由拖延作业;在景区咖啡店,全家守着孩子写作文;提交日前一天,甚至需要从景区紧急撤回酒店完成最后一波作业。一家人晚饭靠外卖解决,丈夫无奈叹息:“每天像到点赶火车一样,图啥呢?”这场耗资万元的旅行,最终收获的只有散架的身心与草草应付的作业。
青岛本地一项小范围调查显示,在20名家长中,有15名家长倾向于“带部分作业去旅行”。在这些家长看来,背诵、计算打卡、英语单词表和作文更结合旅游实际,也能充分利用出游的碎片化时间。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旅行沦为移动自习室,孩子既无法沉浸于风景,也难以专注学习。这种两败俱伤的妥协,实则是家长对教育系统性焦虑的个体化呈现。
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潜意识驱动下,旅行已被视为新型教育竞赛。家长圈弥漫着隐形的较量:去哪玩?住什么酒店?买什么礼物?孩子的游记怎么写?“见到没见过的”被简单等同于“长了见识”,殊不知昂贵投入带来的可能是虚妄的满足感。
这些攀比折射出亲子旅行最深的异化,是孩子仿佛成为家长实现自我价值的道具。经典桥段莫过于这位爸爸单独带娃的窘境,杭州王女士的丈夫带着两个娃去甘孜,结果照片里女儿辫子没梳像个“狮子王”,儿子披着借来的外套;博物馆迷路后,只能扛起90斤的孩子跟着陌生导游团。真实情况被一张“父爱如山”的撑伞照美化后,瞬间在朋友圈“封神”。父母的自我感动,在滤镜下完美达成。更有甚者,晒出“10岁女儿说'青岛殖民史令人深思'”的高阶感悟。有网友锐评:“孩子真懂历史?怕是连'殖民'俩字都不会写!”当家长拖着孩子穿梭于八大关,要求他们“必须看出点什么”时,可曾想过:孩子可能更愿意对着鲁迅公园礁石缝里的小螃蟹发呆一上午?
打破旅行异化的魔咒,在于重拾旅行的本真价值。转换主体,让孩子成为旅行的主人,内驱力体验才能形成可持续的成就感。拒绝完美,给孩子“浪费时间”的权利。教育学者建议采用“三三制”:三分之一按计划走,三分之一灵活调整,三分之一完全留白。当青岛游因孩子在栈桥看海鸥而放弃三个计划景点时,孩子带回的一幅海鸥素描成了更珍贵的反馈。在地探索,重拾生活本真。不必跨越山海,一位妈妈带孩子探索城市老街道:看百年理发店老师傅刮胡子,听修鞋匠讲往事,体验凌晨四点的豆腐脑制作。这种“邻近效应”下的真实生活教育,远胜走马观花。放下执念,理解成长的多维性。有医生直言:过度物质满足会削弱内在动机,而后者才是成长关键。有时不旅行反而成就美好暑假,观察晚霞变幻,记录蜗牛轨迹,完成一项生活小实验。正如孩子一句“每天都能和爸爸妈妈做有意思的事”,直接道出幸福真谛。
旅行对孩子的意义,根本上取决于旅行对父母的意义。如果我们放下对攻略打卡的执念,或许发现:那个在小区花园追逐蝴蝶的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并不比仰望名胜古迹时黯淡。这个夏末,又一批晒得黝黑的家庭拖着疲惫身躯归来,行李箱角塞着未写完的作业本,家长的“良苦用心”却只换来孩子的疲惫与疏离时,是时候该停下“为你好”的自我感动了。
青岛的海风从不辜负自由灵魂,当家长停止用景点印章给孩子的人生打卡,真正的山海教育才刚刚开始。
信网评论员 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