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抽动症——游戏正在毁掉下一代,加重症状,家长必须立即行动!

发布时间:2025-08-12 21:33:00  浏览量:3

“你就让他看会儿怎么了?哭成这样邻居都要投诉了!” 婆婆弯腰捡起地上的手机,屏幕已经裂成了蜘蛛网。

乐乐的哭声戛然而止,突然使劲眨了眨眼睛,脖子猛地往左边扭了一下,嘴角还抽搐着。

这已经是今天第五次了。

半小时前,乐乐因为抢玩具和楼下小朋友吵架,被李姐说了两句就开始撒泼打滚。婆婆心疼孩子,掏出手机点开动画片,果然哭声立刻停了。

“你看,还是手机管用吧?” 婆婆得意地晃了晃屏幕,里面的卡通人物正蹦蹦跳跳。

李姐看着孩子目不转睛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从早上睁眼到现在,他都看三个小时了!昨天老师还说他上课总眨眼,是不是眼睛出问题了?”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没人注意到乐乐的小动作越来越频繁 —— 挤眼睛、清嗓子、扭脖子,就像被什么东西控制着。

直到晚上睡觉,乐乐睡着后突然发出一阵奇怪的清嗓子声,像小公鸡打鸣似的。李姐扒开儿子的眼皮看,只见他睫毛快速颤动,嘴角还微微抽搐着,这才慌了神。

在儿科诊室,当我让乐乐伸出舌头时,她的舌尖红得像颗草莓,舌苔又黄又厚。

“这不是坏习惯,是抽动症。”

原来,乐乐转学后一直不适应新环境,心里本就憋着股劲。婆婆为了省心,只要乐乐一哭闹就用手机哄,有时甚至让他抱着手机睡觉。李姐反对了无数次,每次都引发家庭大战,家里的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

更糟的是,乐乐迷上了一款打斗游戏,常常因为输了比赛气得直拍桌子,再加上每天躲在房间里偷偷吃的炸鸡薯片,身体早就发出了警报。

“电子产品的蓝光会刺激神经,家庭矛盾的压力让孩子肝气郁结,再配上这些热性食物,就像给火堆添柴,不烧起来才怪。” 我指着检查单上的指标,“你们看看,这肝火指数,都快爆表了。”

李姐懊悔得直掉眼泪。其实乐乐早就给出过提示:

舌尖红得像草莓—— 那天她给孩子在擦嘴时见过,还以为是吃了红心火龙果;

小便黄得像浓茶—— 婆婆总说 “小孩子火力旺”,没当回事;

脾气变得像炮仗—— 稍微不如意就打滚哭闹,全家人都以为是被惯坏了;

“这叫‘肝风三联征’,就像烧开水时壶盖会跳,孩子体内的火气太旺,就会通过抽动释放出来。

更可怕的是,乐乐每天看电子屏幕超过 6 小时,视网膜受到的刺激会直接传导到大脑,让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这些不受控制的动作。

针对乐乐的情况,我开了调理的药方(注:以下药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需遵医嘱,不可自行服用):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胆南星等,同时教了李姐一套家庭护理方法

第一:每天早上陪乐乐拍打大腿外侧的胆经 5 分钟,这个动作能帮孩子疏肝理气,就像给堵塞的管道通淤。

第二:全家签订 “无屏幕公约”:工作日晚上 7 点后不准碰电子设备,周末专门设一天 “亲子户外日”,把平板锁进抽屉。

第三:最关键的是,李姐和婆婆达成和解:遇到孩子哭闹,两人轮流用讲故事、玩游戏的方式安抚,关于育儿的分歧等孩子睡了再心平气和地讨论。

奇迹在一周后发生:乐乐清嗓子的次数从每分钟 8 次降到 2 次,眨眼睛的频率也明显减少。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 年最新研究显示:每周使用电子产品超过 20 小时的孩子,患抽动症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 3.8 倍

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数据更触目惊心:近年来儿童抽动症发病率上升 17%,其中 83% 的患儿存在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

当孩子突然出现挤眉弄眼、清嗓子等怪动作时,不妨先看看他的舌尖是否发红,摸摸他的手心是否发烫,回忆一下最近家里有没有频繁争吵 —— 这些细节,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文献来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 年第 3 期《儿童抽动障碍与屏幕暴露时间的相关性研究》;北京儿童医院 2023 年临床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