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学子赴扬州顺利举办“小少年·大视界”儿童成长营
发布时间:2025-08-09 10:00:52 浏览量:3
7月25日至8月4日工作日上午9:00—11:30、下午14:00—16:30,南京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联合组成的“心梦助航”实践团队,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大刘社区党群活动中心,与大刘社区共同启动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小少年·大视界”儿童成长营,旨在通过“心理韧性+家国情怀”课程为社区儿童量身定制成长支持,同时为高校青年提供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平台。
一、从“我的名片”到“国家宝藏”:认识自我,触摸时代脉搏
7月25日上午9:30,成长营在嘹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开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领到彩色卡纸,在“我的独特名片”环节中为自己“画像”。有人写下“我想成为宇航员”,有人画上“会跳舞的小人”,稚嫩的笔迹里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随后的“性格色彩小测试”中,红色、蓝色、绿色、黄色四种性格标签,让孩子们第一次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自己。“原来我是‘红色小太阳’!”“我喜欢安静思考,是蓝色!”欢笑声中,孩子们学会欣赏差异、悦纳自我。
下午,“国家宝藏之旅”将课堂变成“时空隧道”。黑白电视机、大哥大、绿皮火车等老照片一亮相,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我奶奶家还有座机,可我只用妈妈的手机就能视频!”当高清电视、复兴号高铁、5G手机图片并排呈现,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带队老师张愉顺势抛出思考题:“从老物件到新科技,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讨论中,“国家富强、科技进步”八个字被孩子们反复提及,爱党爱国的种子悄然发芽。
(图1 正在进行的开营仪式)
二、挫折里长力量,歌声中忆峥嵘:心理韧性与红色基因共培育
7月28日上午,“挫折盲盒”游戏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跑步比赛摔倒了怎么办?”“和朋友吵架了怎么办?”盲盒里跳出的“小烦恼”在队员引导下,变成一堂生动的挫折教育课。“漫画中的挫折启示”环节,主人公一次次跌倒又爬起,孩子们若有所悟:“失败不可怕,站起来就好!”
下午,“谍影沪上”情境闯关将红色故事“玩”出新高度。孩子们化身“小情报员”,穿越回烽火年代,完成“护送机密文件”任务。当“敌人”设置路障、时间紧迫,有孩子急得直跺脚,也有人冷静商量对策。带队老师杭乐陈抓住契机,讲述革命先辈在更艰险环境中依旧乐观向前的故事。“原来英雄面对的困难比我们难一百倍!”一句童声感慨,让红色基因真正“活”了起来。
7月29日上午,经典抗战歌曲《只怕不抵抗》在学唱中点燃爱国情。“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稚嫩童声铿锵有力。志愿老师趁热打铁,分享红军战士“雪里吃草根仍微笑”的故事,加深孩子们对革命精神的感悟。
(图2 孩子们认真听讲)
三、从团队协作到AI探秘:多元体验打开“大视界”
7月30日上午,“背对背夹球”“不让球落地”等团队游戏轮番上阵。孩子们年龄、身高悬殊,却挡不住协作热情。“慢一点!”“往左!”口号此起彼伏,当球稳稳落地终点,孩子们跳成一团:“一个人不行,我们一起就可以!”
下午,“民族团结一家亲”把课堂变成“最炫民族风”。新疆的麦西来甫、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图片、视频、民族服饰试穿让孩子们目不暇接。“56个民族是一家!”这句口号在孩子们口中有了画面感。随后,孩子们拿起画笔,绘制带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把尊重与欣赏写进心里。
7月31日上午,人工智能体验课把气氛推向高潮。志愿老师现场展示大语言模型,介绍大语言模型的底层逻辑与应用,与孩子们进行故事续写活动,并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的利与弊:“AI能帮我们做很多事,但最厉害的是人的想法!”孩子们在一问一答中触摸科技前沿,也在引导下思考“科技向善”的边界。
(图3 为孩子们展示活动作品)
四、感恩与成长同行,闭营时满载家国情
“妈妈,谢谢您每天送我上学!”“老师,您辛苦了!”8月1日上午,感恩贺卡制作现场成了“告白墙”。贴纸上的一颗颗爱心、彩笔下的一句句感谢,让亲情、师情、友情在小小卡片里流动。下午,“人际交往指南”课把“如何说不”“如何分享”编成情景剧,同时辅以引人入胜的情景视频,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会相处之道。
8月4日上午,“爱家乡·爱祖国”主题课带孩子们“云逛”扬州。文昌阁的飞檐、东关街的灯笼、通草花的精巧……“原来我们的家乡这么美!”当孩子们齐声喊出“我爱扬州,我爱中国”,家国情怀在稚嫩童声中升腾。
五、一周回眸:成长看得见,未来更可期
短短七天,孩子们收获满满:从羞涩到自信,从“我”到“我们”,从“小家”到“大国”。正如课程目标所言:帮助儿童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联系,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思想基础。如今,这颗种子已在大刘社区、在每个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图4 志愿者与孩子们的结营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