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很多亲子关系差的家庭 背后都有一个闷闷不乐的母亲 装死寡言的父亲

发布时间:2025-08-05 05:15:45  浏览量:2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做了十几年儿童抑郁症诊断。

她发现一个现象,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大都是妈妈,爸爸很少出现。

除了当医生,林红还是一位家庭诊疗师。

她走访过很多“问题”家庭,而这些家庭,也出奇地相似。

大都是母亲说个不停,而父亲一句话不说。

最常见的场景,是妈妈们忙前忙后,爸爸们要么缺席、要么沉默。

而作为家里最脆弱的孩子,既得不到来自父亲的关怀,又得不到母亲的理解。

于是也渐渐地,变得脾气暴躁,或是封闭自己,都难以呈现出该有的生命力。

林红分析说:“东亚家庭里有一种典型的家庭模式,妈妈能干强势,爸爸温和退让。”

但现实中,妈妈的能干与爸爸的退让,又特别容易超过一定的限度。

也就是说,妈妈管得太多,活得太累;而爸爸退得太远,存在感太低。

作家巴尔扎克有句话,形容家庭,最合适不过。

他说:“感情是基石,尊重是屋顶,沟通是窗户。”

缺了沟通与尊重,就算爱孩子,亲子关系也摇摇欲坠。

缺失的父亲、焦躁的母亲,很难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01

父亲沉默寡言,母亲闷闷不乐。

前些年,沈腾和刘涛演过一部短剧——《话癌》,很扎心。

剧情里,男主人公永远扮演一个无声者的角色。

在家里,他什么问题都不参与,什么话都不明说。

如此一来,所有麻烦事都只能是妻子出面解决。

即便妻子已经尽力了,但家里家外,仍有她搞不定的事。

而每每与丈夫沟通,她得到的永远是沉默、沉默、再沉默 。

终于一天,妻子忍无可忍,大声喊道:“ 你说话啊,你说句话你会死啊!”

隔着屏幕,都真切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沉闷。

而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比比皆是。

和丈夫讨论孩子学习,他半天回复一声“嗯”;探讨一些人生选择,他也习惯性说“都行”。

最令人受不了的,还是倾诉困惑、委屈时,孩儿他爸躲得远远的,连个回应都没有。

心理学家刘吉吉博士,曾调查过两千多个家庭。

他发现:70%以上的家庭,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沉默暴力”。

看似和谐的安静,其实预埋了很多矛盾的导火索。

尤其是有了孩子后,本就容易焦虑的妈妈,再得不到爸爸的支持,很容易崩溃。

记得一期调解类节目中,就来了这样一个家庭。

这家人中,爸爸工作繁忙,很少参与到教育儿子的事务上。

一直以来,孩子的大事小情,全落在妈妈一人头上。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身心变化很大,很多事非常不好处理。

每当和孩子闹了矛盾,妈妈都不知道怎么办好。

于是她向孩子爸爸求助,希望爸爸能从男性角度,和孩子谈谈心什么的。

可这位爸爸总是各种忙,被问急了,就撂下一句“不愿意当坏人”,便撒手不管了。

最终就是,一家人就那么僵持着、煎熬着。

生活是一场多幕剧,养孩子不是妈妈的独角戏。

不管是家庭还是教育,靠一个人根本就搞不定。

父亲越是沉默,母亲就越无助,亲子关系也越紧张。

02

母亲喋喋不休,孩子焦虑压抑。

有句话说得好:妈妈的情绪状态,决定了一个家的温度。

妈妈焦虑烦躁,孩子也静不下心来;妈妈抱怨不休,孩子也压抑委屈。

即便嘴上不说什么,但眼神里语气中,那股无处发泄的愤怒,也会不轻易间伤到孩子。

我特别共情妈妈们,深知大家不是脾气差、没耐心,只是太累了。

每天里里外外地操持,生活的、工作的、育儿的压力,一股脑压过来。

任是谁,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都很难扛得住。

但别忘了,情绪是会传染的,咱们所有的负能量,最终都会变成孩子的焦虑来源。

豆瓣网友@茉莉,曾感慨:“长大后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不用回家了。”

过去,只要回家待一天,她整个人就像加了一周的班,那么疲惫。

但家里,其实只有母亲一个人。

她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别说见面,电话也通不了几次。

可就是母亲一个人,就非常令网友心累。

因为母亲,不是喋喋不休地管她这管她那,就是不厌其烦地教育她催促她。

茉莉出门走走,母亲说“一天天就知道往外窜”;她回屋待着,母亲又会嫌弃她没社交;

茉莉不想搭话,母亲骂她是哑巴,她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母亲又说她顶嘴。

除此之外,母亲还不停地抱怨,说自己一个人把她养大,多么多么辛苦……

其实,这些年母亲的付出,茉莉不是不感恩,但和母亲相处久了,这份感恩也变成了压抑。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样子,莫过于此。

父亲长期隐形,母亲喋喋不休,孩子想要逃离却难以逃离。

很多人的传统思想,都是“男主外,女主内”。

父亲在外工作赚钱,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靠母亲管。

但时代变了,母亲也需要出门工作,孩子的很多问题,也需要父亲解决。

倘若固守旧观念,孩子最终会成为接盘侠,接住父母的所有负能量。

03

好的家庭,爸爸多说话,妈妈多放手。

《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课》里,有这么一个案例,读来很受启发。

某高中班主任陈老师,碰上孩子成绩下滑的事,往往会联系孩子家长。

一直以来,孩子都是提供妈妈的电话,但陈老师与妈妈通话后,都是说:

“孩子成绩的事,你不要管,让孩子爸爸联系我。”

往往是,听到这句话,妈妈们就松了口气。

第一,分数不等于你;

第二,一次分数更不等于你;

第三,每一次考试是一个机会,让你看见还有哪些进步空间。

最后,爸爸们按照陈老师嘱咐,鼓励孩子说:“不要气馁,慢慢来,有爸爸在。”

不少孩子,和爸爸沟通后,都明显地有了自信和学习热情。

所以说,孩子的事上,来自父亲的指导与沟通,至关重要。

有教育博主就分享过“父亲沟通技巧”

1. 每天拿出15分钟,和孩子聊新闻、聊体育、说笑话,顺便问问学习生活情况;

2. 与孩子成为笔友、网友,互相写信、留言,交流生活感悟;

3. 同孩子共读一本书,一起交流感想、三观和内心的情绪。

4. 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一起面对失败,感受成功。

其实,当爸爸主动参与进来,妈妈们就会轻松很多。

但妈妈们也要明白一点,一定得克制自己,该放手时放手。

也有三点建议,分享给辛苦的妈妈们。

首先,感知自己的情绪。

心里烦躁,想发火的时候,劝劝自己静下来。

停下手头的事,找个地方放松一下。户外散散步,听听音乐,逛街买买东西。

第二,降低家庭事务参与感。

不要事事插手,处处操心。

放手一次,看看孩子爸爸和孩子怎么处理问题。

相信我,他们一定能搞定,你不管天不会塌下来。

第三,培养“允许一切发生”的心态。

孩子远比咱想象的坚强,有能力。

大胆地让孩子试试,到最后,结果肯定比你预料得好。

允许一切发生,劝自己放宽心,松弛下来。

毕竟日子还长着呢,不要过早耗光自己的心力。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

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父母一起用心用力,家才能被开垦成沃野,滋养孩子的成长。

04

200年前,德国有一个出色的教育者——卡尔·威特。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小卡尔·威特,16岁就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但匪夷所思的是,儿子小卡尔·威特出生时,竟被查出有智力问题。

当年,妻子得知这个消息,痛心不已。

但卡尔·威特走到妻子身边,笃定地说:“我会尽父亲最大的责任,去培养儿子。”

之后十几年,夫妻俩一起努力,终于为儿子逆天改命。

所以你看,只要父母齐心,就没有教不好的小孩。

《原生家庭》中说:“家庭是孩子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

父母怎么做,孩子的人生路就怎么走。

各尽其责,共同陪伴,父母才能一起托举起孩子的未来。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