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自卑、多疑“敏感型”性格,修心3年后我彻底摆脱了
发布时间:2025-10-31 09:25:07 浏览量:1
文 // 婉尧
(这是学员写的第162篇文章)
我是生了4个孩子的宝妈,不知不觉跟着涔汐老师修心三年了。
大家好我叫婉尧。
三年前我和婆婆水火不容,和先生相看两厌,对孩子阴晴不定,每天日子过得怨声载道,活在崩溃的边缘。
这三年在涔汐老师耐心地陪伴指导下,我和婆婆、老公、孩子的关系都有180度的转变,我由之前的自卑变得越来越自信。
我和婆婆关系的改变
我结婚以后,婆婆和我们同住,刚开始我俩关系融洽。
后来随着孩子的到来,我和婆婆诸多生活习惯和育儿观念大相径庭。婆媳两人一个比一个犟,谁也不服谁,矛盾是越攒越多。
我深以为自己带孩子辛苦,婆婆做点儿家务是理所应当,而且我还经常以我的标准套在婆婆的脖子上。
久而久之,当她的付出远达不到我的期待时,我的内心越来越恨,自然婆婆也对我甩脸色,还经常吵着要回老家。
因为从小在旁人眼里我是个既乖巧又孝顺的人,所以在面对婆婆时,我一直披着这个虚假的美丽外衣,觉得自己事事做得完美,错的永远是她。
就这样,我就陷入受害者的角色中,每天内耗。
记得刚开始修心时,涔汐老师说过一句话:
没修心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大好人,但是一旦你修心了,越修你越会发现曾经的自己根本就不像个人。
当时我对这句话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但随着我修心后,慢慢的我发现曾经的自己真的越来越不像个人,是涔汐老师揭开了我的“伪善”。
她让我慢慢看到自己对婆婆的好,并非我口中那么纯粹。
这份“好”夹杂着太多的期待和回报。当婆婆没有达到我的期待时,我对她毫无感恩心和恭敬心,写到这里我真的感到很惭愧。
修心后,我看到婆婆做家务时,不再冷眼旁观那是她应该做的,而是赶紧上前搭把手。
我用心去感受婆婆做家务时的辛苦,她做好饭时,我不再抱怨这个咸了,那个淡了,挑三拣四,而是感恩她的付出,夸她厨艺越来越好了。
看她无聊时,我主动和她聊聊天,看她东西随便放时,我不再是抱怨她邋里邋遢,而是默默收拾好。
当我用心换位思考去看婆婆时,慢慢的我发现婆婆也变了,她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厨艺越来越好了,性格也越来越开朗了,还会去找附近的老人家一起玩了。
她的心不再只是待在自己的思维里,而是懂得社交了,她还经常在亲戚朋友面前夸我好呢!
和先生关系的改变
修心前,我和先生的关系自认为挺和谐的。
因为我们很少争吵,毕竟以前的我自认为是“火影忍者”,事事为他考虑。
为了不耽误他的工作,不让他那么累,四个孩子所有的事情我都不麻烦他,我沉浸在自我标榜的“贤妻良母”的赞美中,自我感动了好多年。
所以一旦生活中他只要指出我哪里做得不好,我就情绪激动,内耗很久。
随着这3年的修心,先生看到我的改变,慢慢地把很多以前不敢和我说的话袒露出来,由此我才看到我的自卑、敏感、多疑的性格,让他那些年过得小心翼翼。
我没有修心前,他生怕哪句有口无心之言招惹到我,干脆就不说不做。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内心的狭隘、敏感和多疑。
我发现曾经的自己把先生投射成了我的父亲,所以对他我有胆怯,害怕自己做什么都会被批评指责。
所以在婚姻生活中当我在消费时就会忐忑不安,害怕先生说我花多了,或是买的东西不值当。
修心后,我觉察到这个卡点时,我就去直面它。
回想每次自己消费时,其实先生并无指责,是我疑神疑鬼含沙射影自我暗示对方哪句话可能在说自己,这也恰恰照见了我的内心的恶才把别人想象成恶人。
当我眼里不再只有自己时,我才看到了先生那么多年对我的无限包容,他对家里每个人独有的爱和默默地付出,他为人处世处处暗合于道。
当我放下对他的期待,不再执着他要按照我喜欢的方式来对待我时,我发现他主动承担的东西更多了,也更尊重我了。
孩子的改变
修心前,自卑、敏感、多疑的我加上和婆婆、先生关系都不太和睦,导致孩子也随着我的性格敏感而多疑。
以前老二的性格像极了我,有情绪不表达,只会生闷气,拉着脸到处找不痛快。
每次面对他有话不说的状态,我特别崩溃,实在气不过就扇自己耳光。
这几年,当我慢慢变得阳光自信,和婆婆、先生的关系越来越好时,我发现老二的情绪变得特别的平和稳定,很少发脾气,偶尔有点小情绪一会儿就过了。
孩子们对婆婆也更加恭敬孝顺了,这真是验证了涔汐老师的一句话:
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改变一大步。
当我放下婆婆要对我像女儿一样,先生必须爱我呵护我,孩子要乖巧听话的种种执念后,婆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反而不攻自破。
我这一切的改变,都得感恩于涔汐老师的教导,是她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让我的婚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都有了质的改变。
也让我的生命越来越绽放,活出了越来越从容自信的自己。
如果你也想经营好婚姻,教育好孩子,处理好婆媳关系,欢迎加入我们这个温暖有爱的修心大家庭,在这里您可以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