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满口“我勒个豆”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10-31 09:06:11 浏览量:1
转自:新安晚报
“包的”“因为我善”“我勒个豆(表达惊讶感叹等情绪)”……中小学生张口就来的网络热梗,成了家长们的“理解难题”。有家长因听不懂而焦虑,也有家长因孩子跟风说梗而生气。如何打破这层隔阂?合肥杏林小学副校长赵媛媛表示,其实选对方法,热梗也能成为亲子教育的绝佳契机。
学生满口热梗成“社交货币”
“作业做完没?”“包的!”“因为我善!”……如今,中小学生的对话里充斥着“尊嘟假嘟”“我勒个豆”等网络热梗,孩子们觉得新潮酷炫,家长们却纷纷表示“听不懂”“接不上话”,甚至陷入沟通困境。有家长在线求助,称自己完全跟不上孩子的表达节奏,亲子交流频频卡壳。还有家长透露,孩子因不懂流行梗被同学调侃“好单纯”,这让家长们既焦虑又无奈。
市民白先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哭笑不得的情况,雨天接孩子放学,询问为什么没穿雨衣,孩子却仰着头嬉皮笑脸说“因为我善”。追问后才知道,其实孩子压根不清楚这句话的含义,更不懂用在当下语境并不合适,跟风学热梗只是为了和同伴更有共同语言,这是他们建立归属感的方式,热梗如同他们间的“社交货币”。
家长反应:有的批评有的淡然
面对孩子的满口热梗,部分家长第一反应是上火批评,结果对话瞬间从“解决问题”变成“针锋相对”。但也有不少家长摸索出了温和的应对方式。
家长程女士表示,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文化,就像自己当年上学时也有“天马流星拳”这些热梗,“孩子新鲜劲过了自然会调整,没必要过度紧张,给孩子一点时间丰富词库就好。”
周女士则更注重孩子说梗背后想表达的情绪,她坦言虽然不懂梗的意思,但能从孩子的语气和表情判断情绪:“那咋了”看似叛逆,其实可能是孩子在试探“表达边界”;“我嘞个豆”的夸张语气,帮他们释放紧张或兴奋。周女士表示,“这些热梗可能是他们的情绪出口,先共情解决情绪问题,再引导孩子换种清晰的表达,亲子沟通反而更顺畅。”
老师支招:教会孩子精准表达
学生说这些网络热梗,老师都怎么想?有老师表示,得分两方面去看,有些“梗”包含消极、负面、粗暴的情绪,确实得管管,但对那些无伤大雅的网络热梗,孩子适当说说反而能带来一些快乐的情绪价值,对孩子心理健康有好处。
什么是消极、负面的口头禅?采访中就有老师举例,有学生用“唐”来形容他人行为举止怪异、令人费解,“但‘唐’这个网络用语来源于‘唐氏综合征’,这其实是对这类群体的歧视和不尊重,是一种‘语言暴力’。”
合肥市杏林小学副校长赵媛媛指出,用标准化回复替代复杂描述,会让孩子放弃对情绪的内省和精准表达,还可能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掩盖真实感受,形成人与人交流的情感壁垒。
但堵不如疏,赵媛媛分享了一套“引导公式”:先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再借势对比沟通效果。比如当孩子说“摆烂”时,先引导他说清具体困境,等问题解决后再顺势引导:“你看,说清具体问题我们很快就搞定了,一直说‘摆烂’,我都不知道怎么帮你。清晰表达比用梗更省事哦!”这样一来,孩子就明白精准表达的重要性,完成高质量的亲子互动。
“网络热梗层出不穷,家长无需刻意禁止。”赵媛媛表示,真正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合适的场合,用精准、清晰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这才是能陪伴孩子一生的核心素养。“下次再听到孩子说‘包的’‘那咋了’时,把它当成一次走进孩子内心的邀请,用耐心和引导代替指责,你会发现,这些热梗背后,是一个渴望被理解、等待被引导的可爱灵魂。”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见习记者 尚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