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从小“常看电视”和“少看电视”的孩子,长大后,这三点差别

发布时间:2025-10-31 00:20:50  浏览量:2

前几天,我去闺蜜家做客。一进门,就看见她家5岁的儿子磊磊,正窝在沙发里看动画片,目不转睛,叫他都得喊两三声才有反应。闺蜜无奈地朝我摊摊手:“没办法,就这点‘电子保姆’能让他安静会儿,我也好喘口气。”

另一边,我表哥家的女儿小雨,同样是5岁,家里电视却像个装饰品。去她家时,她不是在搭积木,就是拉着她爸爸给她读绘本,小嘴巴巴的,能自己编出好多天马行空的故事。

看着这两个同龄的孩子,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小时候这个看似普通的习惯——常看电视还是少看电视,在十年、二十年后,会在他们身上刻下怎样不同的印记呢?细细想来,这三点差别,或许会非常明显。

第一点差别:想象力的世界,一个被“填满”,一个被“点燃”。

咱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孩子看动画片,里面的小怪兽、公主城堡,都是现成的、精致的、千篇一律的。孩子被动地接收着这些画面,大脑几乎不需要费力去创造。久而久之,他的想象力就像一块被反复涂抹的画布,底色是别人的作品。

而少看电视的孩子呢?他们面对的是空白的时间。一堆普通的乐高积木,在他手里可能是通往月球的火箭,也可能是守护城堡的巨龙。一片飘落的树叶,可以是小蚂蚁的渡船,也可以是公主的来信。他们的脑海里,需要自己去构建角色、场景和故事。这个过程,就是在亲手“点燃”想象力的火花。

记得我小时候,没有这么多电子产品,夏天躺在凉席上,看着天花板的纹路都能编出一个冒险故事。那种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世界的快乐,是任何精心制作的动画片都无法替代的。常看电视的孩子,脑海里装满了别人给的精彩;少看电视的孩子,却拥有自己创造精彩的能力。这两种孩子长大后,在面对需要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时,表现会截然不同。

第二点差别:内心的专注力,一个易“浮躁”,一个更“沉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画面快速切换,声音丰富多彩,信息像瀑布一样冲击着他的感官。他不需要思考“接下来是什么”,只需要被动地跟着走。这种高强度的刺激,会让孩子习惯于这种“快餐式”的娱乐。

一旦关掉电视,回到相对“平淡”的现实世界——比如需要静下心来拼图、看书或者写作业时,他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注意力很难集中。就像吃惯了重口味零食,再吃清淡的饭菜就觉得没滋味一样。这种习惯带到长大后,可能就是学习时容易分心,工作时难以深入,总是不自觉地想拿起手机刷一刷,寻找那种快速的、不需要动脑的刺激。

而少看电视的孩子,他们从小就需要在“静止”的活动中找到乐趣。他们能耐心地观察一只蚂蚁搬家,能安静地听完一本没有那么多爆炸性情节的绘本。他们的大脑学会了如何在一件事上“深耕”,培养了延迟满足的能力。这种“沉静”下来的力量,在长大后,会内化成一种难得的专注力和耐心,无论是面对复杂的学业还是繁琐的工作,都能更稳得住。

第三点差别:与人相处的温度,一个在“屏幕里”,一个在“生活里”。

电视是单向的输出,它不会回应孩子的咿呀学语,不会因为孩子的拥抱而微笑。如果一个孩子大量的时间被电视占据,那他与人面对面交流、互动、感受彼此情绪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他可能学会了动画片里的台词,却未必懂得如何看着妈妈的眼睛说一句“我爱你”;他可能熟悉电视剧里的情节,却不知道如何跟小伙伴分享一块饼干,如何处理一次小小的争吵。

而少看电视的孩子,他的世界充满了人的温度和真实的生活。他会缠着爸爸妈妈做游戏,会在户外和小朋友追跑打闹,会因为在争抢玩具中受点小委屈,也会因为分享而收获友谊。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正是在一点点构建他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共情、理解和表达。

长大后,这种差别会更加凸显。一个是在虚拟故事里学人际交往的理论家,另一个是在真实碰撞中成长的实践家。哪一种更能处理好现实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答案不言而喻。

写到这里,我绝不是要批判那些偶尔让孩子看电视的家长。我太理解了!我们都是凡人,需要那片刻的安宁。我想说的,不是要彻底剥夺,而是要有意识地“争夺”。

当我们忍不住想打开电视时,或许可以试着换个选择——哪怕只是抽出十五分钟,陪他乱涂乱画一阵,或者一起到楼下散个步,看看云和花。我们和孩子争夺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他童年时期大脑神经发育的黄金土壤,是他未来内心世界的那片底色。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条无法回头的单行道。我们今天在每个平凡日常里做出的微小选择,正在悄悄塑造着那个站在未来路上的他。是给他一个充满现成答案的、热闹的童年,还是一个需要自己探索的、或许有些“无聊”却生机勃勃的童年?这道选择题,值得我们每一个父母,用心去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