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平台上有“生养不是恩,托举才是恩”的思想
发布时间:2025-10-29 16:49:00 浏览量:3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触及许多人心灵的问题。网上流行的“生养不是恩,托举才是恩”这句话,反映了一种现代人对亲子关系、家庭伦理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它是要全盘否定父母的生育之功。
我们传统的孝道文化,尤其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母亲怀孕到生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育本是一件更痛苦的事情,父母抚养孩子到十八岁,这是需要多大的精力,在当今社会,将一个孩子培养成才,为人父母在工作和家庭需要投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成本。 没有生育和基本的抚养,一切都无从谈起。对于绝大多数尽职尽责的父母来说,“生养”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无数的“托举”瞬间。深夜喂奶、病中守护、辛苦工作支付学费……这些既是“养”,也是“育”,更是“托举”。却直接认为这不是恩情,难免过于冷血!
“托举”这个词非常形象,它描绘的是一种主动的、超越基本义务的、以孩子成长为出发点的付出和支持,“托举之恩”的核心在于:不仅仅是喂饱穿暖(养),更是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尊重其个性、培养其独立人格、支持其追求梦想(育)。在你选择艰难道路时为你分析利弊并尊重你的决定,在你失败时给你一个港湾,为你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感到骄傲。父母也是凡人,会有自己的局限和错误。将“托举”神化,要求父母必须是完美的“人生导师”,同样是不现实的。
感恩的本质是爱,不是债。健康的亲子关系,最终的归宿应该是基于爱的、双向的情感流动。孩子感激父母的生养和托举,父母欣慰于孩子的成长和关爱,这种情感是自然的,而不是基于“恩情”债务的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