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楼德镇中心幼儿园 老少同乐亲子运动会
发布时间:2025-10-27 20:15:50 浏览量:3
在山东新泰楼德镇的一所幼儿园里,重阳节不再只是挂茱萸、吃重阳糕的仪式,而变成了一场跨越年龄的“时光对话”。
这里的孩子们,第一次摸到了爷爷奶奶口袋里泛黄的粮票,听他们讲“一块糖要攒半年”的故事。
这不是博物馆的展柜,是幼儿园的“重阳记忆银行”——老物件不是展品,是活的历史。
一张旧粮票,能让孩子明白,今天随便丢掉的半块馒头,曾经是别人眼里的“奢侈品”。
一个铁皮青蛙玩具,比十遍“要孝敬老人”的说教,更让人记住什么叫“他们小时候没有我们这么幸福”。
更特别的是,祖孙俩蹲在灶台前,一起揉面、捏寿桃。
不是家长陪孩子做手工,是爷爷奶奶手把手教孩子做他们小时候过节才吃的重阳糕。
非遗传承人站在一旁,不讲理论,只说:“这花纹,是你奶奶小时候在村口灶台上捏的。
”孩子捏出的不是面点,是家族记忆的形状。
当热气腾腾的糕点端上桌,吃下去的,是味道,也是传承。
但这所幼儿园没让感动停留在节日当天。
他们做了件更难的事——把“敬老”从一天变成每月一次的日常。
每个月,都有爷爷奶奶走进教室,教孩子们玩“翻绳”“打弹珠”“滚铁环”。
这些游戏,城市孩子连名字都没听过,但老人一出手,孩子们就围成圈,笑声比电子屏幕还亮。
老师不教“尊老爱幼”,只在角落悄悄放一本“爱心档案”——谁给奶奶捶了背,谁帮爷爷倒了水,谁画了张画贴在爷爷的相框边。
这些小事,被记下来,不评比,不表扬,只是静静地存在,像种子一样埋进孩子心里。
有人问,幼儿园做这些,真有用吗?
孩子长大后,会记得这些吗?
记得。
不是记得“重阳节要敬老”,而是记得:爷爷的粮票,是用命换来的;奶奶的手,能捏出花;他们笑起来,眼睛里有光,和你一样。
这不是德育课,是生活课。
不是教孩子“应该”做什么,而是让他们“看见”了什么。
看见了时间的重量,看见了亲情的温度,看见了自己从哪里来。
当城市里的孩子在刷短视频、玩AI玩具时,这群山东小镇的孩子,正用爷爷奶奶的旧物、旧歌、旧手艺,悄悄重建一种被遗忘的连接——不是靠口号,而是靠手的温度、笑的回响、食物的香气。
教育的最高级形态,从来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当一个孩子愿意蹲下来,听爷爷讲“我们那时候连电灯都没有”,他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叫“敬畏”的种子。
这所幼儿园没有做任何宏大宣传,却在无声中,完成了当代最稀缺的教育:让下一代,不再把老人当成“需要照顾的负担”,而是当成“值得倾听的时光宝库”。
重阳节终会过去,但记忆银行不会关门。
祖辈课堂还在继续,爱心档案还在添页。
孩子长大后,或许忘了老师教过什么,但一定会记得:那个会讲粮票故事的爷爷,和那块带着皱纹手印的重阳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