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低俗广告无孔不入,儿童数字空间失守的背后,是企业的道德失范

发布时间:2025-10-29 13:11:36  浏览量:2

2025年10月29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家长群体中炸开——有网友反映,打开宝宝巴士旗下"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广告竟跳转到低俗擦边直播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这个累计服务全球7亿家庭用户、标榜"快乐启蒙"的儿童启蒙品牌,瞬间陷入信任危机。当"三女共侍一夫"的露骨标题和擦边舞蹈画面取代了《两只老虎》的儿歌旋律,我们不得不追问:儿童数字空间的守门人究竟在哪里?

据多位家长爆料,孩子在使用宝宝巴士APP后,手机中无故多出多款陌生软件。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软件源自APP开屏广告的诱导下载。更令人愤怒的是,这些广告不仅内容低俗,其关闭按钮设计得极其隐蔽,甚至点击"关闭"反而会触发跳转。有家长描述,4岁的孩子因无法关闭弹出的擦边画面而急得哇哇大哭。

10月29日上午,宝宝巴士相关负责人终于回应,称问题广告由第三方平台接入,已第一时间下线所有广告,并承诺完善审核机制、研发强制拦截功能。然而这份迟来的歉意难以抚平家长们的愤怒——早在2024年就有类似投诉出现,为何直到问题大规模爆发才采取行动?

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兴剑明确指出,宝宝巴士将责任完全推给第三方的说法在法律上站不住脚。《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色情等内容;第三十四条更要求广告发布者建立健全审核制度,对内容不符的广告不得发布。作为直接面向儿童的APP运营方,宝宝巴士显然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广告发布者",负有不可推卸的审核义务。

令人玩味的是,宝宝巴士招股书显示,2020年其APP广告合作推广收入占比高达76.76%,其中百度一家贡献的收入就超过五成。这种高度依赖广告变现的商业模式,使得内容审核的天平难免向商业利益倾斜。当每1元收入中就有0.77元来自广告,所谓的"快乐启蒙"理念早已在流量变现的压力下节节败退。

宝宝巴士在致歉声明中承诺"为小朋友带来一个快乐的启蒙童年",但其实际行动却与此背道而驰。客服将问题轻描淡写为"审核难免存在疏漏",这种说辞暴露了企业对儿童保护责任的严重漠视。对于普通资讯平台而言,99%的审核准确率或许已足够,但对于面向3-6岁儿童的启蒙产品,任何概率的"疏漏"都是不可接受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广告设计的"儿童陷阱"。那些闪烁的画面、夸张的标题、隐蔽的关闭按钮,显然是利用了儿童认知能力不足的弱点。当孩子还在学习分辨颜色和形状时,却要面对精心设计的诱导点击陷阱,这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道德失范。

宝宝巴士事件绝非个案,此前"小天才"平板涉黄暴内容、多款儿童游戏APP推送成人广告等事件已屡见不鲜。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儿童数字内容行业的深层危机:在流量变现的诱惑下,部分企业将商业利益置于儿童权益之上。

要真正净化儿童数字空间,需要构建"政府监管-平台自律-家长监督"的三维治理体系。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儿童内容平台广告审核细则,明确禁止在儿童APP中投放商业化直播、诱导下载等类型广告;平台需要重构审核机制,将儿童利益置于商业目标之上,甚至考虑建立"儿童内容专项审核基金";家长们则需要更警惕地审视那些标榜"免费"的儿童产品——毕竟在数字经济时代,免费往往是最昂贵的商业模式。

宝宝巴士已宣布对审核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并研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但公众更需要看到的,是将"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真正嵌入产品设计的每个环节。当7亿家庭将孩子的数字启蒙托付给这些平台时,我们期待的不是事后补救的整改通知,而是防患未然的责任自觉。毕竟,没有什么商业利益值得牺牲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也没有什么技术难题比守护孩子纯真的眼睛更重要。

在儿童数字空间的重建之路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企业的道歉,更是整个行业对责任与利益的重新排序。让"宝宝巴士"们真正回归"快乐启蒙"的初心,这不仅是对每个家庭的交代,更是对未来一代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