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10万失父儿童缺资金,本土项目送资助,7900儿童圆大学梦
发布时间:2025-10-29 18:02:33 浏览量:2
在埃及明亚省的科姆・马赫拉斯村,有个叫玛丽亚姆的姑娘,她6岁那年,父亲走了,家里的天一下就塌了,妈妈靠打零工赚的钱,只够一家人勉强吃饱。
眼看玛丽亚姆到了上学的年纪,妈妈却掏不出学费,只能红着眼眶跟她说“要不别读了”,在他们村里。
女孩上学本就不是常态,大多早早嫁人或帮着干活,玛丽亚姆自己都觉得“可能这辈子就这样了”。
就在这时,有人敲了她家的门,是“不孤单”项目的志愿者,他们是科普特孤儿会搞的这个项目,专门帮像玛丽亚姆这样的失父孩子。
志愿者跟妈妈说,学费、辅导费他们全包,不用妈妈花一分钱,妈妈一开始还不太信,毕竟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谁碰到都会犯嘀咕。
“不孤单”这项目,真不是只给点钱就完事,玛丽亚姆每天放学,志愿者会上门给她辅导功课,还会带些书过来,跟她说“读完这本,你肯定能学得更好”。
本来想,不就是辅导作业嘛,能有多大用?但后来发现,这些话慢慢给了玛丽亚姆劲儿,她开始跟自己较劲,考试拿不到第一还会懊恼。
除了帮孩子,项目对妈妈也上心,村里不少寡母跟玛丽亚姆妈妈一样,没接触过金融知识,钱都不敢存银行。
项目就搞了金融培训,教她们怎么管钱、怎么用银行服务,到现在,已经有一万多寡母靠这个学会了理财。
更贴心的是,到了宗教节日,志愿者还会给玛丽亚姆买新衣服,你想啊,别的孩子过节穿新衣服,她要是没有,心里得多难受?这项目连这点都想到了,确实挺暖。
讲完玛丽亚姆,再说说德米亚娜,她来自索哈格,家里有七个兄妹,父亲走后,全靠妈妈一个人扛。
周围人总在背后嚼舌根,说“四个女儿能有啥出息,还不是白养”,更让人难受的是,因为来自上埃及,连“女孩出门旅行”这种事,村里人都觉得“不像话”。
德米亚娜第一次听到项目志愿者说“勇往直前,我们永远与你同在”时,眼泪一下就下来了,长这么大,除了妈妈,很少有人跟她说“你能行”。
后来,志愿者跟她讲了“奖学金”这回事,德米亚娜之前连“奖学金”是啥都不知道,她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去上大学,更别说出国了。
靠着项目的帮忙,德米亚娜申请到了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奖学金,去美国待了一学期,回来后,她更拼了,考上了艾因夏姆斯大学,学的是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
现在她还在学校当助教,每次跟人说起过去,都会说“那些说我‘成不了气候’的人,现在应该闭嘴了”。
“不孤单”这项目,跟别的慈善项目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是埃及人自己搞的,从构想、创建到执行,全是生活在当地的人。
你想啊,国际项目虽然资源多,但他们不一定懂埃及的情况,比如哪些节日对当地人重要,哪些话不能说,哪些习俗得尊重。
项目还联合了200多个社区发展协会,搞的活动全用埃及本土语言,连细节都透着“懂行”,比如他们会组织失父家庭搞静修会,让孩子们能认识更多处境一样的伙伴,不再觉得自己孤单。
有个叫安吉的活动经理说,之前碰到过寡母,因为太难过,连上帝都怨,听到教堂钟声就说“为啥走的不是别人的丈夫”。
后来靠项目的心理疏导,这些妈妈才慢慢走出来,这种深入骨子里的理解,外来项目还真做不到。
现在的玛丽亚姆,已经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开罗私立大学的女孩,去开罗上学前,志愿者还帮她适应新环境,怕她从农村到大城市不适应。
德米亚娜更成了村里的榜样,不少家长开始主动送女孩上学,项目搞到现在,已经帮七千九百多个孩子圆了大学梦,这些孩子里,有当医生的,有搞工程的。
更难得的是,有些受助的孩子长大后,又回来看望志愿者,甚至自己也成了志愿者,把当初收到的善意传下去。
很显然,这项目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两个孩子,而是一整个群体的命运,说到底,“无父”这个标签,就是把孩子往“缺失”的框里塞。
但玛丽亚姆和德米亚娜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孩子缺的不是“父亲”这个身份,而是有人愿意相信他们、拉他们一把。
“不孤单”项目最牛的地方,就是给了他们一个“第二个家”,在这里,没人拿“无父”定义他们,只看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是多些这样的项目,说不定会有更多孩子,能活出自己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