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儿童APP开机惊现擦边广告!色情都找上小孩了?挣钱不能没有底线

发布时间:2025-10-29 16:17:30  浏览量:3

很难想象,一款面向几岁小朋友的手机 APP,打开后映入眼帘的开屏广告,竟是辣眼睛的低俗擦边内容 ——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多位家长对 “宝宝巴士” 旗下一款 APP 的真实投诉。作为深受学龄前儿童喜爱的平台,宝宝巴士凭借儿歌、动画片等内容积累了大量用户,可如今却因广告问题让家长们慌了神:每次打开 APP,都得赶紧捂住孩子的眼睛,生怕这些低俗内容污染孩子的认知。难道连 “色情” 都要从娃娃抓起?这样的操作,无疑触碰了儿童内容创作的底线。

面对投诉,宝宝巴士虽回应及时,称 “广告由第三方平台投放,已迅速撤下”,却也透露出行业普遍困境:广告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这一点或许能被理解 —— 无论是制作儿歌、动画,还是维护 APP 运营,都需要资金支撑,广告盈利几乎是所有免费儿童内容平台的选择,就连普通自媒体创作者也依赖这一模式。但 “理解盈利需求” 不代表可以放弃审核责任,宝宝巴士作为成熟的儿童类 APP,理应清楚自己的用户是辨别能力极弱的幼儿,在与第三方合作时,必须对广告内容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而非将责任完全推给 “第三方”,等到出问题才仓促整改。

更让家长忧心的,不止是低俗擦边广告,还有各类诱导性消费广告。有家长反映,部分儿童 APP 的广告语直白地引导孩子:“宝宝们,让爸爸妈妈充会员”“让爸爸妈妈买一个”。这种话术看似平常,却在潜移默化中向幼儿传递 “靠哭闹索要就能得到” 的错误观念,甚至可能诱发孩子的攀比心理。对尚无消费认知的幼儿而言,他们无法分辨广告的 “诱导性”,只会将其当作 “可以做的事”,而这种影响,远比一时的视觉冲击更深远。

儿童类 APP 的核心价值,本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内容,家长选择这类平台,也是出于 “放心”。可如今,低俗广告、诱导消费的出现,正在一点点消磨家长的信任。宝宝巴士们需要明白,广大幼儿和背后的家长才是他们的 “衣食父母”—— 若为了短期盈利放弃内容底线,让 APP 变成家长眼中 “有害、有毒” 的工具,最终只会失去用户的支持。盈利无可厚非,但必须守住 “保护儿童” 的初心,建立更严格的广告审核机制,让广告内容与儿童成长需求相匹配,这才是平台长久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