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别再误解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可能是抽动症在 “提醒”

发布时间:2025-10-29 13:34:41  浏览量:2

在儿科门诊,常遇家长抱怨孩子 “挤眉弄眼、清嗓子,屡教不改,肯定故意装怪”,甚至打骂孩子。但这些动作多是儿童抽动症表现 —— 由大脑神经异常导致,孩子无法自主控制,打骂会加重自卑、焦虑,反使症状恶化。

家长疑问 “为何批评时好转,过后复发”?这是抽动症 “波动性” 特点:孩子短期可凭意志控制,但易反弹。从医学看,抽动症是神经发育障碍,5-10 岁高发,男孩是女孩 3 倍,因大脑控制运动、情绪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失衡,导致不自主、反复、快速的动作 / 发声,非 “调皮找存在感”。

临床数据显示,70% 抽动症孩子曾因症状被打骂、批评、嘲笑,引发自卑、厌学,形成 “打骂→焦虑→抽动加重” 的恶性循环。

最常见类型,表现为身体部位不自主反复动作,易被误判 “故意做鬼脸”:

面部:频繁眨眼、挤眉、皱鼻、咧嘴、吐舌;头部:歪头、摇头、耸肩、扭颈,严重时甩头、点头影响行走;肢体:手抖、踢腿、跺脚、扭腰,或反复摸口袋、扯衣服。

门诊案例:6 岁女孩频繁眨眼(1 分钟 20 次),家长威胁 “再眨蒙眼睛”,致症状加重还新增甩头。确诊 “短暂性运动抽动障碍” 后,停止批评 + 转移注意力干预,1 个月症状减 80%。

提醒:动作持续超 1 个月,别提醒打骂,过度关注会加剧紧张。

易被误判 “故意捣乱”,影响课堂秩序:

简单发声:反复清嗓子、咳嗽、哼唧、吸鼻子(无鼻涕);复杂发声:说无意义短句(如反复喊 “妈妈”)、模仿说话,严重时说脏话(非故意,神经失控)。

门诊案例:8 岁男孩上课频繁清嗓子,耳鼻喉科检查无异常,家长打骂后孩子紧张加重症状还厌学。确诊 “发声抽动障碍” 后,沟通老师 + 腹式呼吸训练,2 周症状减轻。

提醒:反复发声且耳鼻喉检查正常,需警惕发声抽动。

抽动症核心特点:紧张、焦虑时症状加重,放松、睡觉时减轻或消失。这是区分 “抽动症” 与 “装怪” 的关键 —— 装怪会在 “求关注” 时做,放松时停;抽动症则相反。

面对孩子异常动作,别先批评打骂,应观察理解。抽动症是需科学干预的神经发育问题,早识别早干预,多数孩子青春期前症状可缓解,不影响未来。你的理解与耐心,才是缓解孩子抽动的 “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