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谁才是“天才儿童”?正在撕裂美国教育
发布时间:2025-10-29 14:35:25 浏览量:2
“你家孩子进天才班了吗?”这句在纽约学区家长群中屡见不鲜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择校焦虑”的范畴——它牵涉到家庭阶层跃升的通道、教育公平的重构,以及美国社会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种族、收入与机会之争。
从一张4岁儿童的测试卷,到一纸“Gifted”标签的颁发,再到一座“高智商阶梯”的建立,这场关于“谁值得更好教育资源”的讨论,已经在美国全境燃烧多年。而纽约,无疑是这场战火的最前线。
纽约的“天才教育”(Gifted & Talented Program)体系,曾经以4岁儿童的标准化考试闻名。那是一场残酷的“早筛”机制——只要孩子发挥稍逊一步,就可能从此与更优质的教学资源、精英中学录取链条失之交臂。
而从2021年起,这一测试被废除,改为由学前教师推荐,再通过抽签决定是否入选。这一变革初衷是为了降低入学门槛,让更多不同背景的孩子有机会被识别为“天才”。但最新的追踪数据显示,这一制度并未显著改变核心问题:黑人、拉美裔和低收入家庭孩子在天才班中的比例,仍显著低于其在总体学生中的占比。
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高压考试”还是“主观推荐”,都难以根治深层的不平等。纽约时报教育记者Troy Closson指出:“问题不是我们该不该筛选,而是我们如何定义‘才能’,以及是否真正为所有孩子提供了成长和挑战的机会。”
美国目前约有300万公立学校学生参与天才项目。然而多个研究已证实,在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教育资源获取、课外辅导投入等方面占优的孩子,更容易被识别为“有天赋”。两名成绩相当的学生,来自富裕家庭的那位,入选天才教育的可能性是另一位的两倍。
这意味着,“天赋”往往只是一个被教育系统包装后的特权象征。
比如,在马萨诸塞州,一项跟踪研究发现:三年级时表现优异的黑人、拉美裔和低收入学生,在六年级时仍保持顶尖水平的比例大幅下降。他们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在缺乏持续支持的教育体系中被悄然边缘。
而纽约市即便增加了三年级后设立的新天才项目,也未能有效解决“入门早、固化强”的路径问题。毕竟,从幼儿园开始筛选所带来的“路径依赖”,会在孩子的整个学术生涯中层层加码、步步分化。
目前,纽约市将迎来市长更迭,两位领先候选人对天才教育的态度泾渭分明:
Zohran Mamdani主张逐步取消幼儿园阶段的天才项目,保留从三年级开始的分层课程,以减少早期标签化;
Andrew Cuomo则主张扩大天才项目规模,并坚持从五岁起就识别“天赋儿童”,以提供更多升学通道。
然而,多位学者都指出,这种“扩还是砍”的二选一思路,本身就是伪命题。真正有效的路径,是整体性地改革教学结构,而非一刀切。
比如,弗吉尼亚州的部分学区已放弃使用“Gifted”一词,转向更为多元的“高级学习机会”;而在芝加哥西北郊的U-46学区,曾通过在普通课堂中提前教授创造力与问题解决技巧,使得二、三年级后的天才班学生结构更加多元。但这套系统因经费调整而中止,最终导致其“多元代表性”改革成果被轻易打回原形。
正如曾任该区天才教育主管的April Wells感叹:“这项工作,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被解构。”
从一个中国留学生家庭的角度来看,纽约天才项目的争议也揭示出留学择校、学区房投资乃至教育移民背后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华人家长如此重视“天才班”?因为这不仅关乎一个孩子能否进入好中学、考上常青藤,更是对自身教育投入的“杠杆放大器”。
在纽约,一些华人家长为了让孩子参加天才项目,不惜从法拉盛搬到曼哈顿上西区;也有父母从中国寄来早教教材,辅导三岁的孩子练逻辑思维与词汇识别,只为在“天赋测试”中拔得头筹。
但若天才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筛选偏误、资源偏斜,那么无论再多卷题、再多早教,最终也可能落入一个“精英游戏”的幻象之中。
“在纽约这座最具活力的城市里,为什么只有5%的孩子被认为值得接受更具挑战性的教育?”
这句来自教育专家的提问,击中了美国天才教育的悖论核心:资源匮乏掩盖不了体制偏见,教育公平不能只靠标签分发。
在留学潮持续深化的今天,中国家庭也许可以从纽约这场“谁才是天才”的混战中,看见一个更深层的提问: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分层,还是为了点燃每个人的潜能?
“Gifted”这个词,或许终将被新的表达所替代。但真正值得追问的,是我们是否给了每一个孩子,成为更好自己的机会。
参考资料:
近期直播推荐
还在为投简历焦头烂额?还在苦等内推无门?留学生日报求职群,为你搞定这些烦恼:
✅ 求职资讯不定时更新,抢先一步拿offer
✅ 简历修改 + 面试策略,助你精准定位岗位
✅ 海内外名企内推名额,直达HR邮箱
✅ 不定期线下招聘会 & 求职沙龙,拓圈拓岗
✅ 行业大咖空降分享经验,答疑解惑
✅ 还有机会获得限量惊喜福利,等你来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