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少分析别人,多搞定自己
发布时间:2025-10-28 16:55:00 浏览量:2
一个很经典的真实案例(我自己的)
刚才去买牙膏。
儿童牙膏我早已拿在手里,并在对男士牙膏进行比较。
但导购没看见,她过来直接问我,家里有没有小朋友?
我防御性地回答:“儿童牙膏我已经拿了。我只想知道男士牙膏有什么区别?”
她先是给我拿了个小杯子,说买牙膏送漱口杯,有孩子给你拿一个儿童漱口杯。然后开始讲解男士牙膏的区别。
我一下子意识到:
不论对方是否知道,我都在她没开口时就拒绝并否定了她。
其实我回答的那一瞬间,是带有些许厌烦的。因为在不知道对方目的的时候,我已提前贴上了她要为我推销儿童牙膏的标签。
所以,我展现出的态度便是:
我已经做好选择,你不要再给我推儿童牙膏了。
另一层潜在的意思是:
“我作为顾客,你是强硬推销的销售,我是弱小的,你不断入侵我的边界,试图干扰我的选择,这让我很无力,不爽。我还需要保持礼貌客气的拒绝你,但我又讨厌这种虚假,所以我很难做。而且拿的就是你们家的儿童牙膏,你不要再烦我了,我已经买了你们家的,还想给我推销?”
从超市出来,我一直在想我那一瞬间的感受。
就换位思考做察觉,如果我是那个导购,那我很有可能觉得像我这样的人是不知好歹的,别人好心给你东西,你却觉得别人有目的,并采取防御性的姿态,进行委婉地攻击。
所以, 如果碰到很平常的事情就发火的人,用攻击的态度与人交流,很有可能是在他心里就把自己贴成了一个“弱小的好人”标签,用替代(也就是幻想的形式),先入为主的给对方贴一个“强大的坏人”标签,【并将这种幻想所带来的情绪感受作为真实,去处理与外界的关系。】
这就是我常说的活在情绪感受之中,而非客观现实里。
看上去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人们遇到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冲突的时候,就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大方向分为逃避、自欺、替代、攻击、建设五种。
这种防御机制属于替代机制中的“幻想”。
通过幻想取得内心的平衡,这是比较弱小的个体常用的办法。
【重点】
1.对方是否推销牙膏是对方的事情,而不是由我为她(外界他人)贴标签。
先贴标签再和别人相处,那你就是在和标签相处,在和自己内心的想法相处,而不是和对方相处。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2.少分析别人,多研究自己
归根结底,我们都会和自己相处一辈子。
多去做一些察觉,像这些不是特别大的情绪,看到后就能平和一些,也可以看到你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模式。先处理自己,不需要去研究别人。等你自己舒服了,内心的那种力量才会出来。
和自己相处好了,也就舒服了。
3.人在搞不定自己的时候,才想搞定别人。
因为无法完全控制推销员的行为,所以想直接选择拒绝,这就是想去直接搞定别人。
但很多事情上我们又搞不定别人,就会产生内耗,焦虑,就又想去搞定自己。
搞来搞去,大家都累,还浪费了时间。
但如果你把重点一直放在察觉上,放在研究自己、搞定自己上,那你整体的状态还是会平和稳定的。
经典察觉案例,这种察觉方法有助于情绪稳定,也对人际关系有所帮助。
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做到位了,外界他人就会立即给你特别好的反馈。
原因如下:
1、外界他人也有自己的功课要做,也有自己的难处
2、种子发芽到结果,需要时间。 你种下一颗好的种子直到收获好的关系,也需要时间,所以慢慢来,慢即是快。
3、你种下好的种子时,如果盯紧回报,那么对方在给你好的反馈时,也会期待回报,这便成了交易。
换言之,你种下的好的种子里,如果带有“自私”的肥料,那在你收获时,果实里也会附带有自私的成分。
所以多去看自己,先做到不评判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不否定自己。
接着多去察觉,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想要什么,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外界相处。
把自己搞明白,比什么都强。
以上,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