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影考研热点 | 《浪浪山小妖怪》豆瓣评分8.6的国风动画新标杆
发布时间:2025-10-21 22:08:31 浏览量:2
一研戏影考研
Hi
2026级戏影考研学子
大家好呀!
今年暑期档杀疯了
简直就是神仙打架
为我们戏影考研er提供了诸多范例
今天学姐给大家带来的案例是
“上美影出品”的《浪浪山小妖怪》
据说
小孩看了会欢乐
大人看了会沉默
《浪浪山小妖怪》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基于现象级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中国奇谭》首集)创作的动画电影,于今年暑期档上映。影片以《西游记》中无名小妖为主角,讲述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假扮唐僧师徒踏上荒诞取经路的故事。上映四天票房破1.85亿,豆瓣评分8.6,被赞为“国风动画新标杆”。
影片通过草根视角解构经典神话,融合水墨美学与现代叙事,映射当代社会困境,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知识点速览
PART .01——边缘视角的戏剧张力
PART.02——水墨美学下的神话世界
PART.03——荒诞喜剧的现实主义内核
PART.04——平民英雄主义的审美转向
一、边缘视角的戏剧张力
这部影片 在叙事上跳出传统英雄主义或宏大叙事框架 ,聚焦于浪浪山中毫无背景的底层小妖怪的日常,体现了电影的人文本质和艺术营养,也是对中国动漫电影美学的开拓。
小猪妖考三年未进“大王洞编制”,蛤蟆精因失误丢“铁饭碗”,黄鼠狼精被职场磨平棱角——这些角色设定直指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焦虑。
通过“假扮取经团”的荒诞情节(如社恐猩猩怪被迫扮演孙悟空),影片以身份错位制造喜剧效果,同时解构神话叙事的权威性。
监制陈廖宇称之为“对《西游记》的补写”,在经典文本的叙事缝隙中开辟新空间,赋予无名者话语权,呼应后现代戏剧的“去中心化”倾向。
二、水墨美学下的神话世界
美术上延续上美影“中国动画学派”基因,创新采用“卡通人物+国画山水”融合技法:角色线条稚拙憨厚,背景以水墨渲染层叠山峦,既保留《小蝌蚪找妈妈》的写意留白,又通过光影透视增强电影纵深感。
音乐设计同样突出本土性,陕北说书(呼应非遗文化)与电子音效混搭,烘托草根江湖气。这种“笔墨入镜”美学(监制陈廖宇语)并非简单复古,而是将传统笔墨转化为现代镜头语言,实现“艺术风格服务叙事”的创作原则,彰显作者性动画的审美自觉。
“艺术风格服务叙事”是艺术创作的核心法则,强调形式语言必须与内容表达形成共生关系。
三、荒诞喜剧的现实主义内核
中山大学刘志荣教授在《近二十年中国文学中的荒诞现实主义》一文中指出: 荒诞现实主义用夸张的手段书写世界的荒诞与错乱,呈现世界的本质,最终回归对现实的批判。《浪浪山小妖怪》以妖怪世界映射当代社会结构:
体制化生存:大王洞的工牌制度、KPI考核(小猪妖刷锅反因“过度清洁”被问责),隐喻职场异化与无效内卷。
身份认同焦虑:黄鼠狼精从话痨沦为沉默“工具人”,象征个体独特性被系统规训的过程;猩猩怪嘶吼“我是齐天大圣”的爆发,则是内向者对抗标签化的高光时刻。
结构性不公:黄眉怪被弥勒佛“复活升级” vs. 蛤蟆精因小事丢编制,暗讽“关系户”与“草根”的命运鸿沟。
这种现实映射被观众称为“打工人的荒诞辞职信”,凸显批判现实主义的力量。
四、平民英雄主义的审美转向
英文片名“Nobody”点明主题:四小妖至终未留姓名,修为尽失变回原形,却因救下童男童女被民间奉为“无名佛”。这种“被系统抹去个体痕迹,却在行动中永恒”的结局,打破英雄叙事的圆满神话,诠释存在主义式的价值实现——意义不在结果,而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选择。
图源网络,侵删
影片的结尾,孙悟空留下的四根毫毛象征“做自己的大圣”,体现了艺术概论中“平民英雄主义”的审美转向:英雄无需通天本领,凡人微光亦可照亮旷野。
《浪浪山小妖怪》实现了叙事、美学和思想上的三重革新,将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精神内核完美融合,为国产动画提供了新的范式,也留给了我们众多思考。
延伸考题:
结合具体情节,阐述《浪浪山小妖怪》中某一角色的人物弧光及其对主题的作用。以《浪浪山小妖怪》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动画如何进行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理解。分析《浪浪山小妖怪》中 “笔墨入镜” 的美学理念在视听语言上的具体呈现和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