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孩子有这4种表现,别瞎焦虑了!说明你养得超自信

发布时间:2025-10-27 18:15:43  浏览量:1

孩子成长这条路,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更简单。举目四望,身边多少父母都在琢磨一个问题:自己的娃到底自信吗?光看成绩、胆量、社交,似乎都沾边,但真要搞明白什么叫“自信”,一问三不知,还是得看点真东西。

前两天去社区门口买菜,碰见邻居李姐带着女儿小苒。小苒刚上一年级,个子不高却拎着大书包,眼神亮堂堂的。李姐在摊子前挑西红柿,小苒却自己跑去找阿姨,歪着头问:“能不能帮我挑一颗最甜的草莓呀?”阿姨被逗乐了,直夸小苒会说话,还真给她挑了最大最红的。旁人看着觉得可爱,李姐点点头,回来跟我说:“她现在啥都敢自己讲,有时候觉得她太主动了,担心以后会不会‘太张扬’。”

这事让我想起去年看到的一份《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蓝皮书》数据:在全国3000多户家庭调查里,超过60%的家长担心孩子“太自信,不好管”,而12%的家长则反过来忧虑孩子“太腼腆,没主见”。问题是,这种自信到底是“张扬”还是“有底气”?今天咱们换个角度聊聊。

别光盯着孩子能不能站在舞台上演讲,也别只看他能不能主动跟老师打招呼。自信其实藏在很多不起眼的细节里,远不止那些“高光时刻”。真正的底气,是孩子敢于表达、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拒绝不合理,敢于为自己张嘴。你说,这是不是更扎实?

我老家侄子,去年闯祸把家里的鱼缸打碎了。全家人都在客厅收拾残局,我哥刚想发火,侄子却自己低头走过来:“我把鱼缸打了,对不起,能不能让我也帮忙清理?”那一刻气氛瞬间不一样,大家不再盯着错,而是开始教他怎么收拾。晚上侄子还主动拿扫把去客厅,说不能让碎玻璃伤到小猫。

后来我查了点资料,《儿童心理发展与家庭环境》这本书里说,孩子愿意承认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是自尊和自信的早期表现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曾做过一个实验:家长在孩子犯错后如果选择“邀请式参与”——比如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批评,孩子六个月后的自我接纳度会提高20%以上。我家侄子就是典型例子,看起来闯祸,可他的“底气”源于家里从不一味地指责。

再说回咱们身边的场景。上个月在小区游乐场,一群小孩玩滑梯,突然有个男孩被要求让位,说“大孩子玩,小孩子别挡着”。那男孩歪着头,一本正经地说:“我排队排得最久,我不让,等我玩完了你再来。”大孩子本来还想争,结果他的妈妈走过来,先是问清楚,最后点头让大家按顺序玩。那小男孩没吵没闹,只是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需求。你说他是不是“有点倔”?可在我看,这是一种“敢拒绝不合理要求”的底气。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上海市儿童权利保护白皮书》里的一句话:“儿童拒绝不合理要求,是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标志之一。”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太倔”,其实恰恰是自信心的苗头。想想看,你小时候敢在同学面前说“不”吗?很多人只会选择沉默、委屈自己。

再举个例。朋友张姐的儿子小哲,三年级,喜欢画画但成绩一般。老师在家长会上说:“有的孩子作业写得慢,家长要多盯着。”张姐回家后倒没批评,反而鼓励:“你画画的时候很专注,慢一点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喜欢。”小哲居然跟她说:“我觉得我很棒,不是因为老师说好,而是我知道我在进步。”这句话让我挺震撼。自我肯定,不靠外人表扬,而是源自内心判断,这是自信里最稀有也最难得的部分。

翻查资料,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做过一项调查,孩子在家庭中获得正向反馈——比如家长肯定孩子的小进步,而不是只夸成绩——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近30%。而且,这种自我肯定会影响他面对失败时的抗挫能力,比单纯的“夸奖”更管用。

说到底,家长到底要不要“偷着乐”?我的看法很简单:别用传统标准去衡量所谓的自信。不是谁敢站讲台就是“自信”,也不是谁能主动问问题就是“自信”。那些敢于表达自己需求、承认错误、拒绝不合理、对自己有判断的行为,才是自信的根子。

现实里,家长常有两个误区。第一,怕孩子“太张扬”,其实是在担心他会不受控制。第二,遇到孩子犯错、顶嘴、慢吞吞时急着纠正,结果反而打击了孩子的主动性。老话说“树苗得慢慢长”,可有些家长总想“快点见结果”,忽略了过程里的细小变化。

还有一类家长,逢人就说:“我家孩子胆子小,什么都不敢。”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在某些场景下很有主见,只是没被家长发现。很多时候,“自信”不是拉着横幅举着标语,而是孩子在一个个小场景里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是一句“我想自己来”,有时候是一句“我觉得还可以”,甚至是一句“我不喜欢这样”。

2019年央视《成长的秘密》里有一期,专门研究不同家庭养育模式对儿童自信心的影响。节目组追踪了12个家庭,发现那些“松弛型父母”——允许孩子表达不同意见、犯小错、慢一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力和适应能力。反倒是“急功近利型父母”,虽然孩子表面听话,内心却更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

说到底,家长给孩子的空间,才是自信的土壤。你不让他说、不给他犯错的机会、不允许他慢慢来,这种“管控式爱”最后长出来的,只能是循规蹈矩、胆子不大的小孩。偶尔有点倔、有点慢、有点敢表达,反倒是成长里的好信号。

当然了,社会氛围也很重要。有的老师喜欢鼓励,有的学校会针对孩子的个性做差异化培养。比如深圳市在今年出台了《中小学个性发展支持方案》,明确提出“激发孩子主动表达和独立判断能力”,强调家长与学校一起为孩子成长搭建“自信平台”。跟以前单一看分数、看服从的模式完全不同。如果你的孩子能在家里和学校都敢表达自己,那么“自信”的种子已经在发芽了。

我见过不少家长,平时言语里总透露着焦虑:“万一孩子以后不合群怎么办?”“他是不是太自我了?”其实,成长不是一条直线,自信心更是波浪起伏。你今天支持他一次,明天允许他慢一点,后天陪他一起面对小挫折,这些铺垫,才是孩子未来有底气的保障。

有人问,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真的自信?不用做心理测评,也不用看什么“大场面”。细细观察吧——他敢跟你讲自己的想法,不怕你生气;他愿意面对自己的小失败,不藏着掖着;他能在同伴里坚持自己的要求,不一味妥协;他能肯定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等着别人夸奖。只要这些,家长该乐就乐吧。

最后提醒一句,别太焦虑。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小宇宙”,家长的松弛和支持,就是点燃他们自信的火花。成长的路弯弯绕绕,真正值得珍惜的,是那些敢于说出、敢于犯错、敢于坚持的小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