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之约 | 益起撑“伞”!厦门为城中村流动儿童筑牢安全防线
发布时间:2025-10-28 18:30:05 浏览量: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流动加剧,厦门城中村流动儿童数量持续增长,其面临的性教育缺失、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因监护时间有限,对多重风险的防范需求也更为迫切。
在此背景下
由厦门市妇女联合会主办
厦门童缘社会服务中心承办的
2025年厦门市妇联“凤凰之约”公益创投项目
——“益儿伞”儿童保护项目应需而生
以“汇聚社会力量,‘益’起为儿童撑伞”为名
聚焦6-14岁城中村流动儿童及其家庭
提升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家长性教育意识
构建并实践“123”立体化安全防护体系
让每一份守护都精准落地、温暖有力!
今年4月至9月,该项目已累计开展 儿童保护课程、家长课堂44场,服务近1400人次,通过课程 让儿童掌握隐私保护与自我防护知识,也促使更多家长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从“避而不谈”的教育理念转向“科学引导”;参与活动的“知性妈妈”志愿者讲师在服务实践中获得“理论与实操兼备”的专业成长,并期待持续参与项目。
“守护伞”是如何撑起来的?
又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和鹭岛姐姐一起往下看吧
1个策略
普及性与精准性相结合的服务策略
项目采用“普惠推广+精准干预”的服务策略,既面向广大儿童开展基础性保护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又针对高危群体提供个性化支持。
在普及性服务方面,通过开展系列儿童保护课堂、社区活动等形式,广泛传播儿童保护知识。2025年4月至9月期间,共开展儿童保护课堂25场,服务内容包括“预防校园欺凌与暴力”“网络社交安全”“认识我的身体”“我从哪里来”等多个主题,累计服务儿童超过1300人次。这些课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互动问答等参与式方法,有效提升了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在精准性服务方面,聚焦新就业群体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性教育情况,进行个性化建档,为后续精准化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组织开展“童守护・心成长”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小组,以生命认知、身体保护、家庭支持等六大主题课程,服务6至8岁未接受过性教育的儿童。
2条路径
社工与义工双轨协同的服务路径
项目构建了社会工作者与“知性妈妈”性教育志愿讲师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形成专业引领与志愿参与的良性互动。
在学校教育场景中,实施“义工主导+社工支持”的协作模式。服务期间,项目组携手“知性妈妈”志愿者讲师走进校园,开展“预防校园欺凌与暴力”“网络社交安全”“青春期来了”等多主题课堂。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志愿讲师的专业特长,同时得到社工的全程督导支持,确保了服务质量。
在社区服务场景中,采用“社工统筹+义工协助”的运作方式。服务期间,项目在厦门市马垅社区、安兜社区、浒井社区、海翔社区、凤岭社区等17个社区开展服务。在这些服务中,社工负责整体统筹和资源链接,志愿讲师提供专业教学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协作机制。
项目还高度重视“知性妈妈”志愿讲师队伍的建设,前期组织开展讲师再教育培训,通过系统培训,提升了讲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目前队伍已有15名“知性妈妈”志愿讲师。
3个阵地
家庭、学校、社区协同的服务阵地
项目深入家庭、学校、社区三个服务阵地,构建全方位的儿童保护网络。
在 家庭阵地方面,通过家长工作坊、家庭探访、亲子活动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性教育知识和技能。共开展家长工作坊8场,推送家长课堂6篇,家庭探访30户。
在 学校阵地方面,与世纪学校、火炬学校、华昌小学、华侨大学集美附属学校(白石校区)等多所学校合作开展儿童保护课程,系统开展分层性教育,加深儿童对自我保护的认识。
在 社区阵地方面,结合妇女节、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3场主题宣传活动,针对儿童开展25场主题课程,通过社区服务和活动,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交平台。
项目通过实践“123”立体化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儿童保护服务经验,为城中村流动儿童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护服务。下一步,项目将继续深化服务模式,加强个案管理与高危儿童干预,推动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常态化合作机制,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与影响力。
为更精准、及时服务有需要的儿童
